《屈原列传》优秀教案(3)

时间:2021-08-31

四、疏通11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江滨——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皓皓之白——温蠖——《服鸟赋》

  2、提问交流

  (江滨——江边。

  被发行吟泽畔——被发,披发;行吟泽畔,在河边一边走,一边吟诵。

  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

  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束。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良好的操守。

  自令见放为——令,让;为,语气词。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汶汶,污染。

  皓皓之白——皓皓,洁白状。

  温蠖——尘垢。)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顺随世俗的变化。全世上都混浊,为什么不顺着潮流推波助澜?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志向,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入水中,葬身鱼腹,又怎能用高尚纯结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尘垢呢?”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五、疏通12、13段

  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

  以赋见称——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日以削——过屈原所自沉渊——贾生吊之——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自令若是——同死生——轻去就——爽然自失矣

  2、提问交流

  以赋见称——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

  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从容辞令,委婉文辞。

  日以削——日,一天天削弱。

  过屈原所自沉渊——过,经过。

  贾生吊之——贾谊凭吊他的文章《吊屈原赋》。

  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怪,感到奇怪,意动。

  自令若是——若是,像这样。

  同死生——把生和死等同看待;同,意动。

  轻去就——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去:指贬官放逐。就:指在朝任职。轻,意动。

  爽然自失矣——爽然,茫然。

  《服鸟赋》——贾谊所作。)

  3、同学相互翻译并指名翻译

  (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还)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爱好文学,由于擅长写赋受到人们称赞;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从这以后,楚国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六、朗读全文。

3教时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

  过程:

一、总结

  1、认真看课文,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按照怎样的线索写屈原?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2)作者解释的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有哪些议论性语句直接赞扬屈原?

  2、  班级交流

  (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屈原一身的遭遇“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主要记叙了:屈原的才华;屈原被陷害;屈原作《离骚》;屈原被疏远和流放;自投汩罗。)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二、探讨

  1、和同学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2)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本文,作者却禁不住出来议论,怎么解释?

  (3)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班级交流

  (  作者在交代屈原被绌后,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意在表现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  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记中有议,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表现出作者对屈原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国君的批判,这也是他自身遭遇的曲折映射。也反映出作者在写人物传记时表现出的人格价值的取向。)

  (  表现屈原爱国无私的正在品德和独操守出污不染的伟大人格。)三、即时作业

  1、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祸也。

  8、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9、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10、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1.屈原列传原文

2.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范文

3.《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复习

4.屈原列传原文翻译

5.《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参考

6.《屈原列传》阅读答案

7.《屈原列传》的原文及解析

8.《屈原列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