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的文言文赏析

时间:2021-08-31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