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反思(3)

时间:2021-08-31

三、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若进去时是头脑空空,那么出来时脑袋里应该要装有东西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老师自己打印一篇文言文,为什么是自己在电脑上输入试题而非选择现成的试题呢?因为我要在文言文上“做文章”。即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打上点,并当作习题写在后面,告知学生这些是本文需要识记的重要知识点。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课堂限时做文言文练习(1至两篇),做完后马上评讲,解决练习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知识点。学生做了至少4篇文言文后,老师再把这篇文言文中考查过的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卷子,再次考查。

  题目内容设置为:

  1.实词解释(多个解释的也要写出来)。如:

  比:①②

  竟:①②③④

  2.虚词辨析(可以用填空的题型,也可用选择题的题型。)

  3.翻译(包括“白译文”“文译白”两种题型)

  “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这也是高考翻译题采用的翻译方式。

  “文译白”就是用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

  例如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考查: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

  或者采取填空式的翻译,仍以这句为例: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

  原句:吾还也!

  高考考的是“白译文”即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为什么还要练习“文译白”呢?我认为有以下作用:

  (1)、熟记文言语句,增强语感。

  通过考查的方式,给学生稍稍施加压力,让他们更加注重对文言文原句的记忆,积累语感。相当于是背文言文,由于背整篇难度太大(当然,教材中经典篇目还是要一丝不苟全文背诵的),于是我选取其中重要的句子让学生记忆,日积月累,文言语感则可增强。

  (2)、培养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

  通过每次考试学生的翻译情况来看,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这种意识。

  比如,2012级5月份第一次强化训练,有一道翻译题是这样的:

  原句:华皎之反也,遣使招诱灵洗,灵洗斩皎使,以状闻。(5分)

  译句应是:华皎反叛,派使者招引诱惑程灵洗,程灵洗斩杀华皎的使者,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重点词是“反”“招诱”“以状”“闻”)

  有个学生这样做答:华皎反过来被灵洗招诱,灵洗斩了华皎的使者,以表忠心。

  这个学生就没有“文白对应”的意识。“以表忠心”对应原文中的哪句?“以状闻”吗?“忠心”对应“闻”吗?平时有遇到过“闻”表示“忠心”这样的情况吗?同样,“遣使”在译句中也找不到对应之处。我想,这个学生如果写完后再仔细读一读原句和自己的译句,再仔细推敲推敲,应该不难发现“别扭”之处。

  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该指导学生有“文白对应”的意识,写完后,检查一下你的译句中的词在原句中是否能找到“母词”,要有“踩点”得分意识。文言文翻译要尽量遵循“逐字翻译”原则,而对有些特殊句子的翻译,因为要遵循“信”“达”“雅”这个大原则,则又需要灵活地“意译”,“意译”后的句子虽然不能和原句严整地一一对应,但从意思上来看,整体上还是对应的。翻译完后,学生还应该读一读自己的译句是否是病句,并联系全文的内容来检查逻辑上是否有问题,是否跟这篇文章的大意相符合。这点也很重要。

  比如,仍是这次考试中的一道翻译题:

  原句:灵洗素为乡里所畏伏,前后守长恒使召募少年,逐捕劫盗。(5分)

  译句应是:程灵洗一向被乡里人敬畏,前后几任守长常常派他招募年轻人,驱逐拘捕窃贼强盗。(重点词:“素”“为……所”“恒”“逐”)

  有个学生这样翻译:程灵洗一向害怕乡里人,前后守长恒使他召集少年,抓捕盗贼。

  从全文来看,程灵洗作为本文的叙述对象,是被褒扬的人物。文章说到了他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平生立下的功绩。这样的人深受国家重用,也是深得百姓爱戴的。他为何要“害怕乡里人”?这层意思从何而来?且不论他行为坦荡,抓捕盗贼,为民除害,不需害怕乡里人,就凭他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他的性格为人(“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他也不至于如此胆小,害怕乡里人啊!

  我问这个学生为什么这样翻译,并告诉了他我的疑惑。他说:“我在写的时候,也觉得很奇怪,但考试时间很紧,我就懒得再想了,就这样写算了!”殊不知,这一“算了”,这2分也就“算了”啊!

  还是回到上面介绍的“文译白”的练习方法。比如填空式的“文译白”翻译,由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来还原成原句“吾还也!”空处应该填什么词呢?它对应的是译句中的哪个词呢?一比照不难发现应该是“还是”,表委婉的商量语气。再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不难知道此处应填“其”。就算不知道此处应填“其”,通过自己的查找,或是老师的讲解,学生也对“其”的含义加深了印象。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把原句和译句一一对应,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谨慎的习惯,而非天马行空、想当然地胡乱翻译。且有针对性地强化记忆了“其”有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语气“还是”的意思。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训练,是很有价值的。

  (3)、培养学生的“踩点得分”意识。

  其实培养了学生的“文白对应”意识,也就培养了他们“踩点得分”意识。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踩点得分”意识非常薄弱,看到给出的句子,不会去思考,这个句子哪些字词可能是考察的重点,也就是一定要翻译出来才给分的。哪怕整个句子的大意你翻译对了,而这个关键字你没有译对或是没有明确地翻译出来,都会扣分。比如上面那个把“以状闻”翻译成“以表忠心”的同学就没有踩点得分意识。这里的“状”“闻”都没有很明确地译出来。而通过“白译文”和“文译白”这两种方式交叉训练,让他们学会判断,哪些是关键词,并知道这些词是一定要译出来才有分的。久而久之,他们对待翻译题就不会那么大意和随便了。

  总之,学生做翻译题时,总体显得较急躁,因为看不懂文章,急!越急则越看不懂。又加上没有严谨的答题习惯,有些也许本来会做的,或是只要稍微冷静点就能做对的,也做不对了,甚至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有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答题习惯,知道做文言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训练之后,我想,学生的文言文翻译题得分应会有所提高。

  以上的几点内容只是自己在这轮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或之后所积累的,有些方法是自己实行过的,有些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总结的教训,也许有些方法还不成熟,权且当作自己这一年的所谓“经验”吧,或许能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个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