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3)

时间:2021-08-31

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语法现象(包括虚词的一词多义),一旦涉及必须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准确地译出原文的内容,忠实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删减;“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生动形象,特别是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时要传神。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标点。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呢?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例①: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的分别是帝王记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例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例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应译成:距离华山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例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带点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

  例⑤: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句中的“修”现在讲“长”,这里指身高;“服”现代讲“穿戴”。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都要译为现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例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例⑦: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例⑧: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例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例⑩: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而”是起连接作用,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