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断句(2)

时间:2021-08-31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③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文中划线部分,句式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语义节奏和语音节奏感都很强,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正是骈赋体文章的特点。断句,正可以根据这一点,理解了其中一句,其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初读时,可以前后比照,反复斟酌,再行推断。

  或以为这样的骈偶句只出现在辞赋这样的以整句为主要句式的韵文当中,其实不然,在一些散(散句)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这一方面是因为对称、整齐,有节奏感,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人们一种自觉的追求和表露。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以辞赋为文章正宗,赋体文字一直是文人展露才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成为古人必学的重要文体。所以,即使写散文,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笔下流出一些整句来。如:

  ①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问答句

  在文言文中,无论是叙事性文章还是议论性文章,都常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曰”,此外还有“对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转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语句,常常要在这些“曰”字后断句。如上面例5。课文中的例子如:

  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里要注意,和“曰”字有关的句子,其前面断句的位置很重要。断与不断,断在哪里,很有讲究。一般地说,如果前后联系比较紧,或者前面是对“曰”的修饰,一般不断。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6: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划线部分的句子,如果诵读的节奏快一些,“之”字后可以不断,“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相反,诵读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顿,读成“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两种断法,并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都可以。考试时为阅卷方便,一般也不会在这些地方出题。

  但是有一种情况需特别注意。比如下面一段:

  例7: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唐孙樵《书何易于》)

  划线部分的断句,是一问一答。“曰”字后肯定要断,问题是“曰”字前面怎么断,断在何处。不看下文,仅看“曰”字前,“刺史惊问易于曰”,可以有两种断法:一,“刺史惊问,易于曰:……”。二,不断,即“刺史惊问易于曰:……”。这两种断法,表现了对文章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问,何易于答,即“曰”字后的话是何易于说的,而后者就变成了刺史问,即“曰”字后面的话是刺史问的。根据下文,可知这话是何易于说的,因此,第一种断法正确。

  再看一个例子:

  例8: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文中画线部分“曰”字前也有两种断法:一,“扁鹊请除,左右曰:……”,这种断法表明后面是“左右”说的。二,不断,即“扁鹊请除左右曰”,这表明“曰”字后面的话是扁鹊说的。根据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种断法是正确的。

  如果在这些地方出题,那就不仅考查了句读,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要特别注意。

  (4)对应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对应性的句子,不仅在形式上,还有内容上的相关性。利用这些特殊的.句子,可以在断句方面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提示。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9:

  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魏邯郸淳《笑林》)

  文中画线部分,有两个前后对应性的句子。一个是“竖执之,不可入”,一个是“横执之,(亦)不可入”,这表明叙述的是两个相关的不同的方面,前面断了,后面也要同样断;后面断了,前面也应相应断。如果断成:“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就打破了前后句子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断法应该是:“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四、参考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文里有很多固定的词语结构,常常是单独运用的,必须和其他句子划分开来。如:

  ①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孟子·离娄下)

  “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词,“虽”相当于今天的“虽然”,“然”是“这样”的意思。必须注意其区别。

  也有些是和其他句子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断开。如:

  ①是近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

  类似的词语在前面讲发语词时已经涉及,此处不再多谈。

  有些词是表示时间的,如:俄、俄顷、俄而、无何、居无何、顷之、须臾、有间等,也不能断开。

  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于、中期、骑劫等,我们阅读时常犯的错误是不把它们按人名来看待,而是望文生义,从而影响我们对文章的准确理解。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判别的方法,是看它们是否在文中反复出现。反复出现,往往就是作为独立的词语结构存在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就可以判断为专有名词。  总之,对文言文的断句,其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大致的了解,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和语境(上下文)关系,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如果需要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以正确的语气、语调及语速放声朗读),增强语感,俾使熟而生巧,提高我们的断句能力。

  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客有言于郑子阳者曰:“子列子御寇,居君之国而穷,君乃为不好士乎?”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佚乐今妻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者也,以人之言而知我,以人之言以遗我粟也,其罪我也,又将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且受人之养,不死其难,不义也;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岂义哉!”其后,民果作难,杀子阳。子列子之见微除不义远矣。且子列子内有饥寒之忧,犹不苟取,见得思义,见利思害,况其在富贵乎?故子列子通乎性命之情,可谓能守节也。(《庄子·让王》)

  (1)为画直线的句子断句并加标点

  闻为有道者,妻子皆佚乐。今妻皆有饥色矣,君过而遗(w i)先生食,先生又辞,岂非命也哉!

  (2)把画曲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①国君不是自己了解我的,(而是)通过别人的话了解我的,凭着别人的话来送给我粟米,他(将来治我的罪,也将凭着别人的话,这是我不接受(馈赠)的原因。

  ②为他的为难去死,这是为无道的人去死,怎么能算是合乎道义呢!

【文言文的断句】相关文章:

1.文言文断句

2.文言文断句法

3.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

4.文言文断句方法

5.高中文言文断句

6.文言文断句常用技巧

7.文言文断句技巧与方法

8.文言文断句口诀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