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论如何提升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2)

时间:2021-08-31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死中带活”的翻译能力

  所谓“死”,就是对字词句式中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问题要概念化、条理化。比如最为基础的“文字翻译”,除了掌握其基本字形和字音外,还要反复强调“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概念。以通假字翻译为例,这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在翻译中无需引经据典或者过多地分析其由来,只要直接地把之翻译成现代用字并理顺句意即可。“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显现之意)”,“约从离衡”中的“衡”通“横(连横之意)”,“赢粮而景从”中的“景”通“影(影子之意)”,“倔其阡陌之中”里面的“倔”通“崛(毅然举事之意)”……再如“一词多义”,就是指同一文言文词语往往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具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的区别:“畔”——本义是“田边”;引申为“旁边(如桥畔、河畔)”;因与“叛”同音,又可假借为“背叛(如“亲戚畔之”)”之意。而所谓“活”,就是教师要善于通过积极性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和生动灵活的翻译能力。

三、要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应的文言背景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言文篇目有许多是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它们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息息相关,作品虽然极具文学性,史实性特征却都很强,而且人物、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也很紧密。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寡人之于国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都与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比较严密的因果关系。有鉴于此,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或者相对孤立地讲授文言文,不注重引导学生把文本知识与相关历史事件渗透、融合和延伸,不仅难以激发学习情趣,变相加大文言文学习的难度,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必将是事倍功半而非事半功倍。高中生已经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教师既要以身立教,对学生潜移默化,又要激励并推动他们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多读一些相关的史书资料,多了解一点与文本相关的人物事件,对于提升学习感悟和翻译能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