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类梳理的识化法
要读懂文言文,除需掌握大量的虚词实词外,还需了解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它与文言课文中的许多知识相交*,散见于课文和课文注释中,点多面广,是文言知识中一个很有学习价值的综合性侧面。抓住这个知识面,按称谓、记时、地名、职官、科举等分类梳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采用编歌诀变句式列图表等适合学生识记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真正识记尽可能多的文化常识。
五、联系现实的时化法
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否则,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呢?教材第五册有一个唐诗单元,单元上课伊始,教师板书唐诗一句值千金,学生不解其意,于是教师给他们讲了报纸上登载的一则消息:当年中国葡萄酒从香港出口时,港督说按照规定土酒要征80%的关税,洋酒要征300%的关税。中国葡萄酒要按洋酒征税,因为英法两国生产葡萄酒历史悠久。当时在场的四川农学院留法研究生李华博士吟出一句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怀(王翰《凉州词》),并解释说中国在唐朝就能生产葡萄酒,远在英、法之前,使港督无言以对,只好承认中国葡萄酒是土酒(即自己国家生产),征80%的关税。这样古今结合、联系现实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始终处于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奋、思维敏捷的状态中,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
六、以身垂范的示化法
****同志到海南大学视察,在阅览室问学生:苏轼在海南时任过职吗?学生答不出来。又问:《赤壁怀古》谁会背?接着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谁知道?没有人能背,于是他就一直背下去。这便是一种垂范。想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背不出上百篇优秀的古诗文,如何能适应语文教学的要求呢?笔者曾讲公开课《琵琶行》,不但全诗背诵如流,而且注解也记得准确无误。学生一个个睁大眼睛,屏声静气,聚精会神,沉醉于优美典雅的艺术情境中。这样的以身垂范,也许比只看教学参考书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更具魅力,更能激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瑰宝的珍视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