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作文(2)

时间:2021-08-31

古诗作文 篇5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

  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

  读书当如此,在深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惟有深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

  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是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

  捧读《红楼梦》,“新仇旧恨知多少”,想起大观园,就会想起她的泪!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将自己紧紧地掩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或许她悲,或许她倔,只肯环着一池灵动的池水,幽然飘落。她也爱,爱那粉饰的百花洲;她也伤,伤那香残的燕子楼;她也恨,恨那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轻柔!她悲叹落莫,啼洒血痕,她只道她的命运也如落花,错过了花期。她会咏叹,如今已葬花,他人笑痴;待到他年,又会有谁将己轻葬?沁芳闸的水,总是在流,那样柔缓,那样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还泪,却经不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给大观园一个故事,留给宝玉一段伤悲,留给才子一声惊叹!

  总喜欢想像“莫道故园春色好,疆场碧血艳如花”,或许伤感的背后,还有战士模糊的泪眼。

  因为文化的深度,不会选择所谓的时髦;因为阵阵书香,才会选择细细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因为那是跨越了时空留下的记忆。

  捧着书香,看着窗外嫩绿的枝叶,在书海中,渐行渐远!

古诗作文 篇6

  我喜欢上古诗词,缘于去年暑假——“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我走进培训中心的教室,看到一个高个子老师在向我们招手。咦?是位新老师!

  进了教室,桌上已经堆满了资料。我定睛一看,吓了一跳!上面居然是一首首很长的古诗词,顿时,我对这个戴黑框眼镜、穿着运动服,看上去十分阳光的陌生老师有点反感。

  “这未免太可怕了吧,我从没背过这么长的古诗词,这可咋办呢!”同学们此时也议论纷纷:“啊!这么长!生词这么多!”“让人还活不活了!”“唉!”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

  “安静!安静!”高个子老师一边维护着纪律,一边向我们介绍自己。当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南宋)”时,我们还在交头接耳。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老师开始朗诵。浑厚的男中音,抑扬顿挫,声音还蛮好听!老师一边朗诵,一边假装呼唤马儿,然后向前大跨几步,骑上马儿,拉开弓箭,飞奔起来。

  此时,我们安静下来。恍惚间,我们好像看到了古战场上尘土飞扬,战马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听着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看着老师形象逼真的表演,我们对这首词渐渐地熟悉起来。

  回到家后,我开始背诵这首词。咦?背诵起来怎么不像以往那么难了!我好像杀敌在战场,飞跑的的卢马,离弦的弓箭……一幅幅画面闪现,我越背越流畅。接下来的几次古诗词课,我都能出色地完成背诵作业,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我忍不住对这个高个子老师好奇起来,于是向妈妈打听。妈妈告诉我:高个子老师是暑假来培训机构实习的,他在美国留学,成绩优秀,每学期每科考试基本都是A。他在出国前别说一般的古诗词了,连《论语》都能倒背如流,他还经常给美国的同学用英语讲解中国的古诗词呢!

  从此,我越来越喜欢高个子老师给我们上古诗词课,渐渐地也喜欢上了古诗词。

  我喜欢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的放荡;也喜欢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怀古幽思;更喜欢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旷达情怀。

  我喜欢《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的高峻险要;也喜欢《忆江南》中“日出江南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山川如画;更喜欢《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

  我喜欢《琵琶行》中的高妙琴艺,喜欢《绿腰》中的曼妙舞姿,喜欢《陋室铭》中的精神书屋……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的《满江红》,让我读懂了他的一片忠诚。面对酷刑,岳飞袒出后背,只见四个大字:“精忠报国”。面对逼供,岳飞大笔一挥,又只四个字:“天日昭昭”。最后,岳飞殒命风波亭,却死而无憾。

  因为喜欢,我读懂了许多历史人物,因为喜欢,我读懂了古诗词蕴含的文化。古诗词是我们祖先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古诗词的清香里,我枕香而卧……

古诗作文 篇7

  说到诗,与我而言,有喜欢的,也有无感的。我认为诗和人之间,是有共鸣一说的,爱诗的人,必定是与某个诗人,或者某个派别的诗有共鸣的。而我,在看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之后,深陷其中。

  这句诗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春秋时孔子偕徒外游,忽闻道旁有哭声,停而趋前询其故,哭者曰:“我少时好学,曾游学各国,归时双亲已故。为人子者,昔日应侍奉父母时而我不在,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今我欲供养父母而亲不在。逝者已矣,其情难忘,故感悲而哭。”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皆已亡故。

  父母的养育之恩已经不必再说,但是,作为父母,言传身教把孩子带大,除了养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怎么做人。一个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不是应该感谢自己的父母吗?等意识到要供养父母时,双亲都不在人世,这是多大的悲哀?

  都说人不能忘本,这个本不在于别的,而在于自己的父母,我已经无法数清我的父母在我十几年的岁月中为我做过多少事情了,那那些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人呢,就算孩子再大,依旧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依旧会爱着他们,依旧会做什么事情都为孩子着想,父母不就是这样的存在吗?

  而作为孩子的人呢?为什么要等到“亲不待”了才“子欲养”呢?这句诗承载了多少孩子的后悔,更可怕的是这份后悔后面,父母的心酸和无奈。中国有一句谚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虽然在以前,是因为那时候的习俗,但是现在呢?不也有很多人是这样吗?当我们在指责那些打掉女儿的父母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作为父母,是多怕自己养大的“甜白菜”被“猪拱了”啊。

  其实,作为孩子,作为一个人,父母和孩子,莫过于最重要的存在,我们总不能等父母不在了才开始后悔吧?后悔又有什么用呢?而父母的父母或许已经不在了,他们把情感都放在孩子身上了,我们应该给他们回应。子欲养,而亲不待,孩子要赡养父母了,可是父母已经不能等待了,无尽的悲哀。

  想那孔子遇见的哭者,他心底的自责和后悔一定似翻江倒海一般席卷,毫无退路。虽然父母希望孩子有前途,但是在有前途的路上,我们可不可以,把父母一起带上?像父母对小时候的你一样对待他们?不管生活有多艰苦,他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在他们身边,那是精神上的“养”。

  借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

  比子欲养,而亲不在不待世之为实。

【关于古诗作文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1.关于古诗的作文

2.古诗关于冬天的古诗

3.关于可怜的孩子作文汇编七篇

4.关于春的古诗

5.关于竹子的古诗

6.关于战争的古诗

7.关于长城的古诗

8.关于马的古诗

9.古诗关于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