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宋词中感悟人生(3)

时间:2021-08-31

李、杜、苏、辛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人坚定地认为,只有人品一流的人,才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东坡、辛稼轩,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但作品写得好,他们的人格境界也是一流的。在这一重意义上,读诗最后也是读人。

  李白诗歌中所展现的是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只有李白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诗中不是没有苦闷、牢骚,而且最后的基调始终都是昂扬奋发的精神。比如《行路难》,具体描写了道路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所以他问:“多歧路,今安在?”但此诗的最后两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是诗国中独往独来的一位豪士,他的诗歌热情洋溢,风格豪放,像滔滔黄河般倾泻奔流,创造了超凡脱俗的神奇境界,包蕴着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多读李白,可以使我们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而拒绝庸俗,在思想上追求自由解放而拒绝作茧自缚。

  杜甫是儒家精神在唐代文学中最好的代表。正因为这样,我们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才深受感动。在秋风秋雨的夜晚,秋风把他的茅屋刮破了,秋雨漏下来,床头都潮了,挨不到天亮了,这个时候,诗人居然发下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他服膺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以关爱天下苍生为己任。杜甫生逢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关头,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时代,他用诗笔描绘了兵荒马乱的时代画卷,也倾诉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怀。杜甫是穷愁潦倒的一介布衣,却名至实归地跻身于中华文化史上的圣贤之列,是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这个命题的真正实行者。

  苏轼一方面深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在朝为官时风节凛然,在地方官任上则政绩卓著。另一方面,他从道家和禅宗吸取了离世独立的自由精神,形成了潇洒从容的生活态度。苏轼一生屡经磨难,曾三度流放,直至荒远的海南,但他以坚韧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傲视艰难处境,真正实现了对苦难现实的精神超越。

  人生一定会在某个阶段暂时处在逆境,关键不在于我们能不能规避这种境地,关键在于我们处于这种境遇时采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苏轼坚定、潇洒、从容地走过来了,他所写的作品中包含着强烈的人生观的意义,对我们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少见的雄豪英武的侠士。他本是智勇双全的良将,年轻时曾驰骋疆场,斩将搴旗;南渡后曾向朝廷提出全面的抗金方略,雄才大略盖世无双。辛弃疾的词作充满着捐躯报国的壮烈情怀,洋溢着气吞万里的英风豪气。宋词在辛稼轩以前偏于软媚,辛弃疾挟带着北国风霜、沙场烽烟闯进词坛,把英豪之气和尚武精神写入词中,在词坛上开创了雄壮豪放的流派。稼轩词始终都是英雄的词,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格境界。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我认为唐宋诗词虽然距离我们有千百年的距离,但始终是活在现代读者心头的鲜活文本,这是它最大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