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原文及译文赏析(2)

时间:2021-08-31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本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舍生取义”毕竟是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孟子认为“舍生取义”的前提是“二者不可得兼”;如果生和义可以同时兼得的时候,孟子认为则应该“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文中体现了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说。

  [答]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4.怎样评价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

  [答]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5.课文中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6.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9.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答]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1.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二: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4.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2分)

  15.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