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2)

时间:2021-08-31

  常建在当时就已引起人们的的重视。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的襟怀。然而,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在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有所感愤,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

  本篇虽是一首游历虞山破山寺时写的山水诗,但实际上在写景之中已融入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诗人进士及第后,不幸而“沦为一尉”,始终不顺,因此,在作品中渗透了他摆脱世俗羁绊、固守自我个性*的独立和向往自一由的山林生活的渴望。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作品开篇首先点明游览的时间(清晨)”和地点(古寺)。接下来则紧扣`“清晨”写步入寺院的第一个印象,初升的太陽映照着高高的丛林。“古寺”,是直接写寺院年代久远;“高林”,是说寺院中古木参天,是间接写寺院的年代古老,这就有力地烘托了古寺的幽雅、宁静与神秘。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这一联里,诗人抓住寺中特有的景物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古寺幽深、清寂的景色*。诗人步入寺院,沿着曲折蜿蜒的小路,信步走入掩映在浓密的花草树木之中的后禅院,一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曲径”通的是“幽处”,这本身就带有一种悬念色*彩,随后再缀以“禅房花木深”,就更显意境之神秘、幽静、深邃了。可谓用语精当,笔法高妙,难怪为历代读者所赞赏和传诵。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运用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进一步烘托了禅院的幽深、清寂。“山光”使鸟儿都愉悦,“潭影”使人的内心都变得空灵,可见环境之优雅、静谧,是修身养性*的绝好境地。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而又隽永,与第二联的巧妙构思相比,这里则以笔墨简约见长,能“悦鸟性*”的“山光”定然是明媚的,和煦的;能够“空人心”的“潭影”也定然是优雅的,宁静的,波澜不惊的。可是诗人只用了“山光”和“潭影”四个字,可谓用语简约,内涵丰厚。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在这最后一联,诗人挽回思绪,再次写寺院的宁静。前面两联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由景及情,抒写诗人受古寺浸染时的空灵之心。而在这万籁俱静的时刻,钟磬袅袅的余音,清润悠扬地在空寂的寺院中,在空旷的山谷里缭绕,激荡,自然给人以“静”的警醒,为全篇增添了无穷的余韵。这一联既是上一联的补充,又是在进一步以动至静,以钟馨轻轻回荡的音韵映衬寺院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给人以超然物外的宁静的意境享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凝炼简洁的笔触向读者再现了一个清雅、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篇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极富感染力。(2009/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