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原文翻译及详细讨论(4)

时间:2021-08-31

  解题指导

  一。

  1.第一问: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第二问: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第一问:“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第二问: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

  3.第一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第二问: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第三问: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二。

  1.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2.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3.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4.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5.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6.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三。 见“有关资料”之三“怎样看待苏轼的见解”.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的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可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读懂课文。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结构,理解三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与《游褒禅山记》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特点。  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