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辨奸论》阅读题答案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1-08-31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①,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②。而贤者③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④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⑤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⑥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⑦,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⑧世,非德宗⑨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释

  ①静者:指能够冷静地观察周围事物而做出合理结论的贤人。

  ②天地阴阳之事:指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自然界有阴阳二气,二气交互发生作用,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自然变化。

  ③贤者:旧说以为是影射欧阳修。据史书记载,曾巩曾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欧阳修大加赞赏,并帮助王安石考取了进士。

  ④山巨源:山涛(205—283),字巨源,晋初人,任吏部尚书,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喜好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王衍(256—311):字夷甫,晋初人,任尚书令、太尉。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贡。当时晋室诸王擅权,他周旋于诸王间,唯求自全之计,后死于战乱之中。

  ⑤郭汾阳:即郭子仪(697—781),唐华州(今属陕西)人,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平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卢杞:字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人,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己。杞相貌丑陋,好口辩。后被贬职死于外地。

  ⑥忮(zhì):嫉恨。

  ⑦惠帝:晋惠帝(290—306在位),晋开国君主司马炎之子,以痴呆闻名。他在位时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终导致“八王之乱”,晋室随之衰败。

  ⑧眩(xuàn):通“炫”,惑乱。

  ⑨德宗:唐德宗(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仪的兵权,重用卢杞,导致朝政紊乱。

  1.指出文中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鲜不为大奸慝/鲜:少

  B.而济其未形之患/形:形成

  C.身履夷、齐之行/履:踩踏

  D.犹将举而用之/举:举荐

  2.下列句中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B.其祸岂可胜言哉/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乃能见微而知著/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二公之料二子/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本文的中心是“辨奸”,作者认为辨认奸佞之徒的标准是什么?

  4.翻译文段中划线句子。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2)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3)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