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俞《蚕妇》阅读答案及译文和赏析(2)

时间:2021-08-31

  赏析:

  《蚕妇》是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传世名篇。这首诗是通过以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里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怵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无衣无食”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此诗以口语化的语言,直叙蚕妇进城看到遍身穿罗绮的都不是养蚕人,而养蚕人却衣衫褴褛,不禁泪满衣襟。一二句直抒进城归来感伤流泪,三四句补伤感的原因。全诗充满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无限同情。

  诗首两句写蚕妇的伤感,“泪满巾”见出蚕妇感情刺激之深。三四句揭示蚕妇伤感的缘由,乃有感于获而不劳、劳而不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作品虽客观叙写,不着评论,但对蚕妇命运的同情,对社会的不公自浸润于诗句中,启人思索。诗歌结构简截,语言质朴,一针见血。此诗与李绅“锄禾日当午”首,一咏耕,一咏织,可称为中国咏耕织的代表作。

  张俞的诗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这一首《蚕妇》,使他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诗人就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背景下,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整篇诗就好像是在讲故事:妇人昨天进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却是痛哭流泪。因为她看到,城里身穿丝绸服装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富人。像她一样的劳动人民,即使养一辈子蚕,也是没有能力穿上“罗绮”的……这首诗用明显对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会阶级对立的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极有说服力。全诗没有任何一字的评论,也没有使用什么高深的联想,但是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此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