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人披见文公》原文翻译作品欣赏(2)

时间:2021-08-31

  “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他确实是以实际行动做到了“除君之恶,唯力是视”,晋献公命他一天之内到蒲城杀重耳,他当天就到了,晋惠公命他三天之内到狄城杀重耳,他两天就到了,“何其速也!”。他究竟是为君之忧还是为己之功,这是个不确定的问题,如果换成介之推,必定是前者,以最快的速度解除君主之忧。但换成寺人披,有待商量。接着他甚至又提出“蒲人、狄人,余何有焉”,这两句话可了不得,这可以说是对君主不敬,甚至有可能加重他的罪过,“你在蒲城、在狄城,就是蒲人、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用今人的话就是“我认你谁”。幸亏他遇到的是重耳,幸亏他处在的是春秋战国那个言论相对自由的时代。在那个士人崛起的时代,士人可以口无遮拦,孟子大骂国君,国君还是把他置为上宾,以至礼待之。然后他更加狡猾“现在你当了国君,难道没有在蒲或是狄那样的反对者吗?潜台词“如今你刚即位,更是局势不定,我如此尽忠效力,我如此有能力,你难道就用不到我了?”这也是对自我的认定和肯定。读古书时,常常感慨,今人整天在为着名和利算计这算计那,要是他们碰到了古人,怕是鸡蛋撞石头,他们的智慧和心计哪敌古人的万分之一,连被整个男权社会瞧不起的女人们也比不上,就说引起这场风波的骊姬,今人谁有她的心计和手腕,所以还是别不自量力了,别让古人笑话咱了。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此时引经据典,更高明的是下一句,“你要是不同于齐桓公,我怎会让你的命令受侮辱?”其一、就算前面有所不敬之处,此时已有所缓和,潜台词,“我知道啊,你和桓公一样啊,都是明君。所以我才来见你。”。其二、把重耳悬在一个很高的台阶上,下不来了,你要是不和桓公一样、治我的罪,你就是昏君。为何?因为桓公之举传为佳话,世人推崇,你违反了,你该知道会背负怎样的舆论了吧? 重耳此时就算不和齐桓公一样也得和他一样了,不计前嫌、任人唯贤吧。下面一句也很高明,“走的人怕是很多吧,难道只有我这个受过刑的人”。这是警告重耳,如今之势你要妥善处理,你不要以为你赶走了我,你心里舒坦了,但是后患无穷,赶走我一人,你会失掉更多的人才。我勇敢,我做那第一人,现在人心惶惶,大家都隔岸观火呢,你怎么处理我,直接导致他们会不会渡河来救火,这其中利益你自己好好衡量衡量吧,你自己就看着办吧!”

  这一番话置地有声,重耳能不见否?估计他就算捉发、吐哺都得见。估计还得恭恭敬敬。“我不开窍啊,请您指教啊。”历史事实证明他见是正确的,免于一难,否则可能流亡19年,连国君的宝座还没坐热,就得落个xxxx。

  这里有个花絮,寺人披,是个阉人,不知其由。是不是阉人聪明些,缘何这么多阉人留名青史?

  孟子说只事一君叫小忠,不违背君主叫中忠,忠于道叫大忠。寺人披连小忠也算不得,我觉得介之推倒可以算的上是大忠,他忠于他信念中的道“天置重耳”。道是什么,糊里糊涂的,大概是规律,天道即是规律。古人信天命,重耳当君是上天注定的事,你们搞什么论功行赏。寺人披和介之推的出发点有本质不同。介之推,此人定是个善良、正义、无心计的人,他可以主动为君主割下大腿上的肉,但换作寺人披我觉得他不会如此做,除非君主强求,这样的话,是谁都得从命呀。寺人披不是个死板的人,他聪明、灵活,如果比起心计、陷害,他绝对不会逊于人,所以他可以连事三主,毫不愧颜,可以认为自己一点也没错,他更注重是自己在世间的作为。换做是介之推估计面对有事二主的可能,他也会拔剑自杀。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信仰,又有什么要责备的吗?

  【故事背景】

  晋献公有九子,因听信宠妾骊姬之谗,改立其子奚齐,而逼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即晋文公)出奔蒲,献公命寺人披攻打蒲,重耳越墙而逃,被披追上砍掉一只袖子。晋献公死,重耳的弟弟夷吾继位而为惠公,惠公又派披到狄追杀重耳,重耳再逃,流亡国外十九年后回国为晋文公。又遭惠公旧臣吕、郤谋杀。

  这篇文字写了寺人披——勃鞮(di)向晋文公提供情报、助其避难平乱的过程。勃鞮应是晋文公的仇敌,但是重耳逃亡十九年,历经事件不枚胜数,在不同的过程中,其宽阔的胸襟所展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应对事件的谋略所预示的必能振兴国家的前景,使各类的人物,在他入主晋国之初,都会重新考虑自己的抉择。勃鞮就是第一个。他得知叛乱的确切情报,也认定了即使是不以此觐见,晋文公也能够不计前嫌,最起码是不会杀了他。事情的进程完全证实了他的预想,也使他决心投靠重耳。这一起个人恩怨的理智处置,为晋文公赢得了时间,使他能够在紧急的关头避离,最后借助秦穆公镇压了叛军;也为他随后一系列稳定政局的策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先例。文中几位主人公,即晋文公、勃鞮、秦穆公、吕甥、郤芮,我讲《阴饴甥对秦伯》一文时,曾有简略的介绍,这里,对他们整体的状况,以及在该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一个梗概的说明。

  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继位时他已经成人,很有贤名,身边逐渐聚集起一些贤士辅助。后来晋献公宠爱骊姬姐妹,准备废掉太子申生,这也牵涉到申生的弟弟公子重耳、夷吾,重耳为避开骊姬的谗害,他带兵离京守备蒲城。申生自杀后,晋献公派兵讨伐蒲城,宦官履鞮——即本文的另一主人公勃鞮——率军攻入蒲城,并逼迫重耳自杀。危机中重耳逾墙逃命,履鞮去追捕,却只割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逃到母亲的娘家狄国,此时他已经四十三岁了。

  五年后晋献公死,里克杀了骊姬姐妹的儿子奚齐、悼子,要迎接重耳为君,重耳斟酌后谢绝了。于是他们迎接另一位公子夷吾继位,这就是晋惠公。晋惠公畏惧重耳的名望,又派履鞮带领壮士潜入狄国刺杀重耳。重耳与谋士赵衰商议,狄国太小很不安全,最重要的是无力辅助他们,决定去投奔齐桓公。重耳与赵衰曾在狄国娶妻,她们是姐妹二人:季隗(kui)和叔隗。辞行时重耳让其妻耐心等候二十五年,如还不回来任凭其嫁人。季隗说:“这二十五年,我坟上的柏树也成材了,放心,我等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