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水燕谈录原文翻译(2)

时间:2021-08-31

  第三,对青州范公亭、范公泉的记载是最早的。《卷八·事志》记载:“皇佑中,范文正公镇青州,龙兴僧舍西南阳溪中有醴泉涌出,公构一亭泉上,刻石记之。其后青人思公之德,名之曰范公泉。环泉古木茂密,尘迹不到,去市廛才数百步而如在深山中。自是,幽人逋客,往往赋诗鸣琴,烹茶其上。日光玲珑,珍禽上下,真物外之游……最为营丘佳处。”

  第四,书中对“虹桥”的记载是最早的,以至于不了解王辟之历史的某些当代桥梁史专家给王辟之冠以了古代桥梁专家的称号。据《卷八。事志》记载,青州太守夏竦见城中的桥梁常被大水冲坏,便想办法改建。这时,他正好得到了牢城中的一个“废卒”。“废卒”就是关押在监牢的残废士兵。这个人有“智思”,也就是有超常的智慧。这个“废卒”取来数十根大木,相贯为桥,无柱的虹桥就这样造出来了。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最早的“虹桥”之一。

  另外,“开卷有益”、“高下其手”两个成语源于本书,对淮安点心“蜂糖糕”、江南“建茶”、纸牌、麻将的前身“叶子”、安南椰子等物产的记载也是较早的。书中还有 “用长松治麻风病”的最早药方。

  2.作者站在封建士大夫的道德立场,歌颂了爱民尊贤、勇于纳谏的明君以及廉洁务实、克己奉公的清官; 赞美了一些文学家高洁傲岸的品质和灵敏机智的创作才华;对弄虚作假、不切实际、残害百姓等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比如《卷一。帝德》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真宗曾经对一个外放到地方做官的郎官印象很好,称赞他品德高尚,做事得体,答应在合适的时机把他调回中央,委以重任。但是这个郎官回京之后托关系,走后门,到处当朝重臣。事情被真宗知道后,便没有重用提拔他。这个故事表现了宋真宗对那些者的憎恨,赞扬了宋真宗坚持原则的品格,对今天的人们很有教育意义。

  再比如《卷二。谠论》中记载,宋仁宗的时候,京城出现日食,但由于当时阴云密布,京城的人都没看见。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以此奏请皇帝,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可现在在京城却没有看到,这说明皇帝吉祥,天下太平,应该大宴群臣,庆贺一下。司马光劝谏皇帝说:“日食,全国其他地方都看见了而唯独京城看不见,老天好像在说皇帝您正在被阴邪小人所蒙蔽,天下人都知道而唯独朝廷不知道,这是很不吉利的事情,不应庆贺。”宋仁宗听从了司马光的劝告,没有进行劳民伤财的祝贺仪式。在这个故事里,司马光仗义执言、耿直机敏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宋仁宗勇于纳谏、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精神也可见一斑,贤相、明君的风范在极端的篇幅里展现无遗。

  又比如《卷九。杂录》中有一个故事《游僧》,揭露了江南某寺院让僧人扮成罗汉堂里的罗汉,装神弄鬼,骗人钱财的伎俩。这个故事说,江南某县郊野有个古庙,只因地僻山险,所以人烟稀少。一次,有位游方和尚到那古庙,便想出个吸引香客的妙法。庙里有500 罗汉,他穿戴上一个罗汉的衣服、笠帽,拄着那罗汉的禅杖,下山到县城去剃头。剃时有意乱动,割破了头顶,这时他就解下了衣带,敷上了白药,并留下那禅杖作为抵押,约好日期叫剃头匠到庙里去,说将要送他一千钱相酬。剃头匠按照约定的日期去了,刚要进庙,看门人就扭住他殴打起来,说:“庙里罗汉丢了禅杖已半年了,原来是你偷的啊!”剃头匠说明了他得杖的经过,与看门的人一起去见方丈。大家感到很奇怪,于是一起打开罗汉堂,只见门上的锁已生锈,罗汉的座榻上布满了灰尘,好像很久没有打开门的样子。剃头匠审视那丢禅杖的罗汉,衣服、笠帽都是他所见到过的,头顶上还有割伤的地方,血渍和药敷的情况也和原先一样。罗汉座前有一千钱放在那里,都是些古钱,穿钱的绳子都快朽烂了。大家都惊叹起来。这件事马上传扬出去,于是天天都有施舍钱财的人来,这古庙也大大地兴旺起来。几年后,和尚中有人为钱财争吵,骗人的把戏才泄露出来。

  还比如《卷十。谈谑》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是王安石变法时,有些士大夫很喜欢谈论水利。有一人说要抽干梁山的水,把它改造成农田。别人便问他:“梁山泊是古代的巨野泽,面积有好几百里,现在抽干了它的水来造田,如果一秋夏之间洪水汇集,把它们容纳于何处呢?”刘贡父刚巧在屋,不慌不忙地说:“这有什么关系,只要在梁山泊的旁边凿一个大湖,面积大小正好与梁山泊等,不就可以容纳那些积水了吗。”满座的人大笑,那个胡说要改造梁山泊的人,羞得无地自容。这个故事既讽刺了一些不学无术、不切实际、夸夸其谈的官吏;又赞美了刘贡父的机智、俏皮,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中深思,很有深度。

  总之,《渑水燕谈录》并不是一部完全以介绍知识、记录史实的纯史料性的著作。作者往往以小见大,寓深刻的褒贬于字里行间,其思想内涵还是丰富而深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作品并不是“无为而作“,而是“有为而作”。当然,由于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的原因,书中也有不少宣扬愚忠愚孝、因果报应、玄虚迷信的东西,这是我们在阅读此书时所必须注意的。

  3.《渑水燕谈录》在艺术上颇有造诣。其语言简洁,叙事洗练,格调高雅,幽默诙谐。虽寥寥数语,但往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寓意深刻。

  比如《卷十。谈谑》中记载了一篇欧阳修不喜欢佛教的故事:“欧阳文忠公不喜释氏,士有谈佛书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小字和尚。或问:“公既不喜佛,排浮屠,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贱之也,如今人家以牛驴名小儿耳。”问者大笑,且伏公之辨也。”文章篇幅虽然极为短小,但叙述简洁清楚,行文迭宕,把欧阳修正直、幽默的性格充分展现了出来,很有喜剧效果,给人看后轻松一笑,有一种观看小品或相声的感觉。

  再比如《卷二。名臣》中,作者写司马光品行高尚,德高望重,深得百姓喜爱,没有正面、直接的去写他的爱民事件,而是用“士大夫识与不识,称之曰君实”,“下至闾阎匹夫匹妇,莫不能道司马。”的侧面手法写出了司马光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特别是用“熙宁末,余夜宿青州北溜河马铺,晨起行,见村民百余人欢呼踊跃,自北而南。余惊问之,:传司马为宰相矣。”的典型事例,侧面写出司马光热爱人民、在人民中享有极高威望的事实,整段文章手法巧妙,表现了作者对司马光爱民的由衷敬仰。  总之,《渑水燕谈录》在文学性上是比较突出的,其行文洗练,言简意赅,生动风趣的风格对后世的笔记体小说创作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痕迹。

  综上所述,《渑水燕谈录》史料性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北宋的历史;思想性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社会、人生;艺术性好,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一些人物小传、小小说的技法。所以,说《渑水燕谈录》是一部很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名著,是毫不为过的。

【渑水燕谈录原文翻译】相关文章:

1.公输原文及翻译原文翻译

2.《南史》的原文内容及原文翻译

3.《陈书》的原文及翻译

4.清明的原文与翻译

5.《秋水》原文翻译

6.风雨原文及翻译

7.祭妹文原文翻译

8.公输翻译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