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5)

时间:2021-08-31

【原文】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①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②,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注释】

  ①踡(quán)卧:眠卧时身体踡屈不伸。

  ②胎滑:苔滑,舌上有腻滑的白苔。

 【译文】

  脉寸部和尺部都呈紧象,同时出现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身体蜷曲而卧、足冷、舌苔滑等症,为表里俱病,虚实混淆,既有寒邪郁闭肌表,又有阳虚里寒。当此之时,治当精思明辨,分清表里之偏重,妥善处置,切勿随意乱投药物。若病人畏寒发热,有恶心想吐的感觉,这是表寒偏重,病势偏重于表,治宜解表为主,兼顾其里;若病人腹痛,腹泻,又是里寒偏盛,里证为重为急,治当先救其里,后治其表,或温里解表兼施。病至七八天后,若出现微发热而手足转温和的,即正复邪退、疾病向愈的佳兆;若反而发大热的,为正衰邪盛、虚阳外越的征兆,这时病就比较难治了。

【评析】

  本条指出表里疑似脉症的治禁,及其病变转归和预后判断。

  脉象尺寸俱紧,标志着邪盛,鼻塞流涕,用口呼吸,唇口干燥,为表邪闭郁,蜷卧足冷,舌上苔滑,又是虚寒之象,确实寒热疑似,虚实难分。因此,特郑重提出“勿妄治也”的禁例,示人宁可稍待时日,仔细观察病情,切勿乱投药物,以避免鲁莽治误,这一点十分重要,必须牢记。七八日之后,病情有好转与恶化两种可能:如果热微而手足温和,表明邪退正复,为病势将解;如果反发高热,则是正虚邪盛,为病势转剧而难治。此外,根据现有病情,还可推断出将要发生的症状,如仍然恶寒,不仅是表证未解,由于表寒外束,必致气逆欲呕;如腹部疼痛,知寒邪在里,脾寒气陷,必然要发生腹泻。

【原文】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①,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注释】

  ①卫气失度:卫气失去循行的常度。

【译文】

  脉象浮而滑,浮为病在阳,滑为邪气实,阳分邪实太过,脉象又会数急,这时卫气失去循行的常度,浮滑的脉变为数急,并且发热汗出,已成阴液外亡,孤阳独亢之势,这是不治的死症。

【评析】

  本条从脉象变化辨阳亢阴竭危候。

  脉象浮滑,表明阳热亢盛,但并不是死候。若其脉由浮滑转为数急,发热而汗出不解,不仅卫气失其常度,而且邪热不为汗衰,阳热过于亢盛,阴液有立见耗竭之势,故断为不治。

【原文】

  伤寒,咳逆上气①,其脉散②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注释】

  ①上气:谓气壅于上,不得下行。

  ②脉散:举之浮散,按之即无,来去不明而散漫无根,所以叫做散脉。

【译文】

  伤寒病,咳喘气逆,若见脉形散乱无根,以及大骨陷下等形损之症的,是元气将散、脏气将绝的征象,属于死症。

  【评析】

  本条讲咳逆上气脉散,为形损危候。

  伤寒咳逆上气,是临床常见症候,例如太阳病,“其气上冲”,“喘而汗出”,“喘而胸满”,“咳而微喘”,“下之微喘”等,都非死候。又如阳明病,“脉沉喘满”,“腹满而喘”,也不属死候。只阳明病“直视谵语,喘满”和少阴病“息高”,才是死候。所谓“脱形”,指形肉已脱,“身热,脉小以疾”是阴气已竭。今脉散,乃心荣不能上注于脉,失去控制之权,阴阳二气已败,故为死候。

【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伤寒杂病论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

2.辩物原文及翻译

3.濒湖脉学原文及翻译之经脉与脉气

4.韩愈《讳辩》原文及翻译

5.《两小儿辩日》原文及其翻译

6.两小儿辩日原文翻译

7.《两小儿辩日》原文及翻译

8.两小儿辩日原文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