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脉法的原文及翻译(3)

时间:2021-08-31

【译文】

  问:患伤寒三天的病人,脉象浮数而微,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病即将痊愈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若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邪于外,故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故一定会出大汗而病愈。

【评析】

  本条讲辨欲解的脉症与病解的时间。

 【原文】

  问曰:脉病①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注释】

  ①脉病:脉,诊察的意思,就是诊察疾病。

 【译文】

  问:临床诊察疾病,要想预断它的预后如何,应当怎样鉴别呢?答:就脉象来说,如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虽然寒热的症状还没有解除,但根据这种脉象,为阴阳和平的表现,则知病虽严重,也是能够痊愈的。

【评析】

  从脉象上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在疾病的预后诊断上,应注意脉症合参。一般地说,脉症相符者生,脉症相失者死,如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但二者的比重上,脉象尤其重要。本条所述三部脉大小、浮沉、迟数相等,为阴阳和平,病情虽剧亦当痊愈的预断,正是脉症合参而以脉为主要依据的例证。

【原文】

  师曰:立夏脉洪大,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译文】

  老师说:病人在立夏出现洪大脉,为夏令本应见的脉象。此时,若病人出现身体疼痛重,必须用发汗法治疗;若第二天身体已经不疼重了,则无须再发汗了;若全身畅汗者,第二天病就会解除。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立夏季节见脉象洪大,是夏令本脉。脉能应时,表示正气充足,能够顺应时令变化,故知道病当痊愈。其他季节的脉象亦可依此类推。

 【评析】

  本条说明脉象与四时的'关系及兼表症的治法。

  人体正气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因此在脉象上,也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不同。在某一季节里,就应当具有某一季节的脉象,方才是正常的平脉。如果脉能应时,就是有病也不会太重,而且容易痊愈。因为脉来应时,表示正气充实,虽一时不慎,外感客邪而病,但体内尚无大的变化,所以知病可自愈。

 【原文】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译文】

  寸口脉浮的为病在表,脉沉的为病在里,脉数的为病在腑,脉迟的为病在脏。若有迟脉出现,即病在脏。

【评析】

  本条以浮沉迟数四脉,判断病变的部位。

  本条以浮沉迟数四脉,分属于表里脏腑,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虽仅举寸口,实际上包括寸关尺三部在内,不可不知。

 【原文】

  趺阳脉①浮而涩,少阴脉如经②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玉函》作溺。

【注释】

  ①趺阳脉:足背部的动脉,在第二、第三跖骨之间,相当于冲阳穴部位。

  ②少阴脉如经:经,正常也。指少阴脉如常,没有变化。

  【译文】

  趺阳脉浮而且涩,少阴脉如常的,这是病变在脾,照理应当发生下利。怎么知道的呢?如果脉浮而大,则是气实血虚,现在趺阳脉并不浮大,却是浮涩而不畅,所以知道为脾胃气虚。因为少阴脉弦又现浮象,乃调和无病之征,所以说少阴脉如常。如果反见脉滑而数,则为火热内伤经脉,将发生便下脓血。

【评析】

  本条讲趺阳脉和少阴脉合参,可以确诊病变部位,与推断病势的发展趋向。

  本条指出少阴脉如常,表明少阴无病,趺阳脉浮而涩,标志着脾胃虚弱,按理分析,应当发生下利。然而必须注意浮涩与浮大不同,如果脉浮大,就属于气实血虚,切不可与浮而涩相混。为什么说少阴脉弦而浮,是少阴无病,这是因为弦脉属肝属木,浮脉属肺属金,少阴脉现弦浮,是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子母相生,经气调和,所以说少阴如常。如果少阴脉反而见到滑数,则是下焦有热的明症,火热内伤经脉,又可能发生下利脓血的变症。

【原文】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大叶钓樟

 【译文】

  寸口脉浮而紧,浮为风邪外受,紧为寒邪外束,浮紧并见,为风寒侵表之象。卫气就会被风邪所伤,而营气则会被寒邪所伤。营气、卫气皆病,骨节疼痛就会出现,这是风寒袭表,经气不畅所致,所以应当采用发汗法治疗。

【评析】

  此条是论述太阳病表实症的脉症治法。

  脉象浮紧,是太阳表实症的主脉。由于风寒外束,荣卫受病,以致经气凝滞,所以骨节烦疼,邪既在表,当然须用发汗方法。所谓脉浮为风,脉紧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不过是分别解释病理,其实风寒并不能截然分开,不必拘泥。后世有部分注家,将风伤卫,寒伤荣,风寒两伤荣卫,绝对化起来,并说成三纲鼎立,未免脱离实际。

 【原文】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