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列传原文及翻译(2)

时间:2021-08-31

 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当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魏王沉默不语。魏王将要离去,公叔座屏退旁人而说道:“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魏王一口应承而离去。公叔座召见商鞅告诉道:“今日大王询问可以担任相国的人选,我说了你,看大王的表情不赞成我的意见。我理应先国君后臣子,便对大王说如果不任用公孙鞅,就该杀掉他。大王应承了我。你可以赶紧离开了,(不然,)将要被逮捕。”商鞅说:“大王他既然不采纳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采纳您的话杀我呢?”结果设有离去。魏惠王离开公叔座後,便对身边的人说:“公叔座病得很重,令人悲伤啊!他想让我把国政交付给公孙鞅,岂不荒唐呀!”

  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秦孝公立即会见卫鞅,交谈政事很长时间,孝公常常打瞌睡,没有听。谈完后孝公对景监发脾气说:“你的那位来客只不过是个无知狂妄之徒罢了,哪配任用呢!”景监因此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五帝之道劝说孝公,他的心思不加理会呀。”五日之后,卫鞅又要求孝公接见自己。卫鞅又进见孝公,谈得比前次更多,然而没有中孝公的意。谈完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三王之道劝说孝公,而他听不进。请求再一次召见我。”卫鞅再一次进见秦孝公,孝公觉得好而没有采用。谈完后卫鞅离开。孝公对景监说:“你的那位来客好,可以同他交谈了。”卫鞅说:“我用霸道劝说孝公,他的意思要采用了。如果再召见我,我知道该说什么了。”卫鞅果然又进见秦孝公。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膝盖在席上直往前挪动。交谈了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用帝王之道达到夏、商、周三代盛世来劝说国君,可国君说:‘时间太长,我没法等待。况且贤能的君主,都在自身就扬名天下,哪里能默默无闻地等待几十年、几百年来成就帝王之业呢?’因此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但这样就难以同殷、周的德治相比拟了。”

  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那些有过人举动的人,本来就会被世浴所非难;有独到见识的谋划者,必定会被百姓所讥讽。愚蠢的人对已经完成的事情都感到困惑,智慧的人对没有发生的事情都能预见。百姓,不可以同他们谋划事业的创始,只可以同他们欢庆事业的成功。讲论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征询民众。因此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甘龙说:“不对。圣人不改民俗而施教,智者不变法度而治国。依照民俗而施教,不费气力就会成功;根据成法而治国,官吏习惯而百姓平安。”卫鞅说:“甘龙所说的话,是凡夫俗子的言论。常人苟安于旧习俗,学者局限于所见所闻。用这两种人当官守法是可以的,但不是与之探讨成法之外事情的人,三代不同礼教而成就王业,五伯不同法制而建立霸业。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愚蠢的人受制于法律;贤能的人更改礼教,无能的人拘泥旧礼。”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不更换器具。效法古代没有过失,遵循旧礼没有邪恶。”卫鞅说:“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

  下令百姓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视,实行连坐。不告发奸恶者处以腰斩,告发奸恶者给予和斩获敌人首级相同的赏赐,藏匿奸恶者给予和投降敌人相同的惩罚。百姓家中有两个成年男子不分立门户者,加倍征收他们的口赋。有战功者,各按规定接受更高的爵位;进行私下斗殴者,各按情节轻重给予大小刑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专事工商未利以及因懒惰而贫困者,全部将他们收捕,没入官府为奴。国君宗室中没有军功记录的,不得载入宗室名册。明确尊贵卑贱爵位奉禄等级。各按等级班次占有田地住宅,奴婢、衣着眼饰也按各家的等级班次享用。有战功者显赫尊荣,没有战功者尽管富有也无处炫耀夸示。

  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都城市场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能搬到北门的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奇,没有人敢搬。就又宣布说“有能搬的人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走木头,立即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下法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百姓勇敢为国作战,害怕私人斗殴,城乡大治。秦国百姓中当初说法令不适宜者有来说法令适宜的,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教化的人”,全部迁居到边境城堡。此后百姓中就没有人敢于议论法令了。

  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卫鞅率领军队包围魏国安邑,迫使安邑投降,经过三年,在咸阳大兴土木建造冀阙、宫殿,秦国从雍迁都到咸阳。而后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共室养育后代。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整治田地,开立阡陌封疆作为地界,从而使赋税征收整齐划一。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的标准。实行第二次新法四年,公子虔再次违反规约,处以劓刑。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周天子赠送祭肉给秦孝公,诸侯都来祝贺。

  第二年,齐军在马陵击败魏军,俘虏魏太子申,杀死将军庞涓。又过一年,卫鞅劝说秦孝公道:“秦国与魏国,就譬如人有心腹之病,(不能两全,)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什么原因呢?魏国居于崇山峻岭的西面,在安邑建都。与秦国以黄河为界而独占山东的地利。情况有利就向西侵伐秦国,情况不妙就向东扩展土地。如今靠国君的贤能圣明,国家赖以强盛。而魏国去年被齐军打得大败,诸侯纷纷背离,可以乘这时机攻伐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军,必定向东迁移。魏东迁之后,秦国占据黄河、华山的天险,向东可以控制诸侯,这是千秋帝王之业啊。”秦孝公认为是这样,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魏王派公子印领兵迎击秦军。两军已经相遇,卫鞅送信给魏军将领公子印说:“我当初与公子相交甚好,如今同为两国之将,不忍心互相攻伐,是否可以同公子当面相见,缔结盟约,痛饮一番而后撤兵,以安定秦国和魏国。”魏公子印认为好。两人会面订立盟约完毕,设宴对饮,可是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

  商君为秦国相十年,公室贵族中有很多怨恨不满的人。赵良会见商君。商君说:“我能见到您,是通过孟兰皋,现在我请求能同您结交,可以吗?”赵良说:“我不敢奢望啊!孔丘有话这样说:‘推举贤才而受到拥护的人进用,收罗不才而成就王业的人辞退。’我不才,故而不敢从命。我听说这样的话:‘不该有的地位而占据它叫做贪位,不该有的名声而享有它叫做贪名。’我若听从您的意思,就怕我要成为贪图地位、贪图名声的人了。故而不敢从命。”商君说:“您不高兴我治理秦国吧?”赵良说:“能听取反面的话叫做聪,能自我反省叫做明,能约束自己叫做强。虞舜有话这样说:‘自我谦卑就高尚了。’您不如实行虞舜之道,那就不必再来问我了。”商君说:“当初秦国通行戎翟的习俗,父子之间没有区别,男女同室共居。如今我改造他们的旧俗陈规,而制定男女的区别,大建悬示政教法令的门阙,造得如同鲁国、卫国的一样。您看我治理秦国,跟五毅大夫相比谁高明?”赵良说:“一千只羊的皮,不如一只狐狸的腋毛;一千人的随声附和,不如一个士的直言争辩。周武王倡导直言争辩而昌盛,殷纣王喜好无人进言而灭亡。您倘若不以周武王为非,那未我便请求始终直言而不受责难,可以吗?”商君说:“常言有这样的话:‘美言巧语好比花朵,直言不讳好比果实,苦口逆耳好比药石,甜言蜜语好比疾病。’您当真肯始终直言,便是我治病的良药。我将以您为师,您又何必推辞呢!”赵良说:“那位五羖大夫,原是楚国郊野之人,听说秦缪公贤明而希望谒见,可上路没有盘缠,便将自己卖给秦国客商,身穿粗麻服装喂牛。一年之后,秦缪公得知他,将他从牛口之下提拔起来,让他凌驾于百姓之上,秦国没有人敢同他相比。任秦相六、七年,东面讨伐郑国,三次置立晋国的君主,一次挽救楚国北侵的祸患。在境内发布政教,连巴人都来进纳贡品;对诸侯施予德泽,连八方戎翟都来臣服。由余风闻,也来叩关求见。五羖大夫当秦国的相,即使疲劳也不坐安车,即使酷暑也不打伞盖,在国中巡行,不要随从的车辆,也不携带武器,他的功绩名字载入史册保存在府库中,他的德泽品行流传到后代。五羖大夫去世,秦国男男女女痛哭流涕,小孩子不唱歌谣,春谷人不哼小调。这就是五羖大夫的德行啊。如今您进见秦王,利用宠臣景监作为荐主,不是成名的正道。任秦相不拿百姓当事,而大建宫殿门阙,不是立功的举动。对太子的师博处以惩罚和黥刑,用严刑酷法残害平民百姓,这是在积聚怨恨酝酿祸患啊。政教感化百姓的力量超过了君命,百姓服从上司的动作比执行君令还要迅速。如今您又搞歪门邪道让国君大权旁落,这不是实施政教的办法。您同时又在封邑中坐北朝南自称寡人,却时时用法律约束秦国的贵胄子弟。《诗》说道:‘看那老鼠都有肢体,做人却没有礼仪;做人没有礼仪,为什么不快死?’用《诗》中说的话来观察您的所作所为,实在不是谋求长寿善终的行为。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您又杀死祝懽而判处公孙贾黥刑。《诗》说道:‘得人心者兴旺发达,失人心者土崩瓦解。’这几件事,是不得人心的啊。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这中间有一样不齐,您就坚决不外出。《书》上说:‘依仗德行的昌盛,依仗暴力的灭亡。’您的生命危险得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就会消失)。您还想延年益寿吗?那就为什么不归还封赐的十五个都邑,自己到郊外耕灌菜园,劝说秦王起用身居山林的贤士,奉养老人,抚恤孤儿,敬重父兄,叙用有功,尊崇有德,才可以稍微求得平安。您若还要贪恋商、於的财富,专擅秦国的政教,积聚百姓的怨怒,秦王一旦抛弃宾客而不再在朝,秦国用以收拾您的罪名,难道会轻吗?到那时死期就指日可待了。”商君没有听从。

  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帮人告发商君要谋反,国君就派出官吏逮捕商君。商君逃亡到边关之下,打算住客栈。客栈的人不知他是商君,说:“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件的人要判罪。”商君喟然叹息道:“唉,制订法令的弊端竟然到了这种地步!”离开秦国前往魏国,魏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印而大败魏军,拒绝接纳。魏国有人说:“商君,是秦国的盗贼。秦国强大而他的盗贼进入魏国,不遣返,是不可以的。”于是将商君送回秦国。商君再次进入秦国,便直奔封地商邑,与其党徒调动邑中军队往北攻击郑邑。秦王派兵攻打商君,在郑邑池杀死他。秦惠王车裂商君尸体而示众,说:“不许再有像商鞅这样的造反者!”于是又杀灭商君的家族。

  太史公说:商君,是个天性刻薄的人。考查他起初用帝王之术来求取秦孝公的信任,只不过是一时操持浮夸不根之说,并非他的本性。况且通过宠臣走门路,到了取得任用。施刑宗室公子虔,欺诈魏将公子印,不听从赵良的话,也都足以说明商君的寡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等著作。同他本人的行为处事极相类似。他最终在秦国蒙受恶名,是有其缘由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