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青蓝工程徒弟总结

时间:2021-08-31

学校青蓝工程徒弟总结

  学校青蓝工程徒弟总结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建筑工程学院与校关工委联合组织的“青蓝工程”活动。校关工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老前辈通过听课,讲座,座谈交流等方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了我们悉心的指导,感觉很受启发,受益无穷。

  早在本学期开学之前,学校关工委及建筑工程学院的各位领导及指导教师就召集我们青年教师开了动员会,启动了“青蓝工程”。会上于秋恩常委副主任介绍了关工委工作的概况,关工委的组织机构,青蓝工程的起源与发展等。张捷贤老师对本次活动提出具体的安排建议。王竹涛老师和俞秉义老师谈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和经验,让我们受益匪浅。教学周开始之后张老师连续听了我主讲的两门课<桥涵水文>和<工程地质>,学期中间阶段,张老师会同王老师和俞老师又一次听课。每次听课后,张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将他的建议及时详尽的反馈给了我。另外,张老师还就如何上好一堂课,为我们建工学院的青年教师举办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我对各位专家老师的建议逐步消化吸收,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对如何做好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体会,主要有如下几点:

  1。精炼课堂内容

  我所承担的课程基本上都是专业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量大,内容繁多,有的课知识点比较琐碎,系统性不强。与此相反的是,在大土木,宽口径专业教育的背景下,要安排的专业课程较多,课时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甚至可怜的课时内,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就成了摆在专业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张老师在反馈意见的环节中,反复强调,课堂内容一定要精炼再精炼。课堂中提到的内容一定要讲清楚,忌讳内容繁多,提到但没讲透,让学生一头雾水,进而失去听课的兴趣。这就要求备课阶段最大限度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将教材内容凝练为几个要点,几个问题,课堂上注重讲述,条理简洁清晰,学生易于接受,觉得有所收获,会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2。调动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繁多的课程,就业的压力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另外有的课程本身也比较枯燥,不容易提起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一旦失去兴趣要马上采取措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完成讲授任务,而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信息的传递,能力的培养。就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张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好的建议,比如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增强讲述的逻辑性进而引导学生思维,联系工程实际等等。我觉得这些是前辈们非常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讲课实践中要不断地运用,调动学生兴趣,提高主导课堂的能力。

  3。苦练表达内功

  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和引导为主。教师表达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信息传递的效率,所以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张老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指点。有宏观的根本的提高方法,也有具体的灵活的技巧,让我的努力能够有的放矢。讲课的语调也是关键,语调过于平淡会让学生注意力分散,这方面也要注意。语言要简洁利落,不需要过多的连接词,否则就会有书面化语言的倾向,失去亲和力,不利于学生的接受。

  4。提高课件质量

  现代课堂教学都要适当的借助多媒体或网络辅助教学手段。如何让多媒体课件发挥最大的效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课件如果运用得好能增大信息量、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课堂的效率,运用得不好可能会起反作用。张老师在给我们建工学院青年教师的讲座中也着重强调了课件质量的重要性。张老师以自己多年担任课件评委的经验,从正反两方面给我们讲解了提高课件质量的具体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另外,应用课件一定不能忽视板书,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除了以上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的收获之外,张捷贤等几位老师,老前辈对教学的热情、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血也深深打动了我。张老师听我的第一次课,天气非常的恶劣,雨夹雪路很滑,又是早上的一二节课,张老师不顾辛劳早早地来到了教室,让我很受感动。还有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张老师在听我的课前都要查阅我的教学文件,过后给我认真详尽的讲解交流,反馈意见。应该向他们学习,把每次课都当做自己的作品,花时间下功夫,精雕细琢,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才能打动和感染学生。

  参加这次“青蓝工程”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增强了我的教学热情,可以说让我终身受益。感谢建工学院给我这次提高的机会,感谢学校关工委各位前辈的热心指导!

  学校青蓝工程徒弟总结二

  围绕本学期的学校工作要点,教科室坚持确立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师发展为根本,使教科研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生长点,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新的支撑点,从而提升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科研素质

  校本培训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促进教师德教科研素质。

  一是组织教师广泛深入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普及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让教师认识新课程,适应新课程,真正走进新课程。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先后编发了<如何备课><如何听课><如何评课><如何评讲试卷><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如何撰写说课稿><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如何撰写教育叙事>等一系列校本培训材料,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是加强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培训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科组和备课组建设,尤其是加强年级组长、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的组织协调和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的把关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本学期会同教务处组织了学科组长和备课组长的培训,进一步规范了学科组和备课组建设,尤其是集体备课制度

  三是拓宽培训渠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本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一是发挥学校自身骨干教师的资源优势,如利用暑期组织了全校校本培训,其内容涵盖了师德、师能两方面,校长、书记和教科室主任分别担任主讲;11月,开展了“课堂设计和有效教学”论坛,请四位骨干教师现身说法,对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一些专家到校讲学,本学期邀请了苏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来校作新课程改革的报告;三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学历进修和教研教改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听讲座、外出参观学习等各种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