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研究性学习总结

时间:2021-08-31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 各地都有很多习俗。据资 料介绍,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 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 潮。而民间在此期间的各种习俗,可以说由大年初一直到初七都会有要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 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 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了解春节习俗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据所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除夕守岁、贴春联、拜年、发压岁钱、吃饺子、 贴"福"字、放爆竹、扫尘这些习俗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从古流传至今。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 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 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 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 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 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 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 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原来春联题写在 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 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 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 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 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俗名“熬年”。 。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 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 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 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 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 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究其原因: 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 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 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