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德国学习培训总结怎么写(3)

时间:2021-08-31

  三、收获与感想

  1、职业教育体制的法律保障

  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必须有相应法律加以确定和保障,在德国虽然时间不长,但亲眼所见德国的每一件物品或产品都是那样的设计新颖,制作精良。我们反复思考、比较,感受到我们国家的企业产品不足,就是缺少一大批像他们那样经严格培训、掌握过硬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德国的教育体制是相应法律加以确定和保障的。我们完全照搬照抄德国的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若不用法律的形式来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加以确定和保障,并且加以严格施行,就难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全社会若不在观念上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就很难造就出成千上万的技能出类拔萃的优秀技术工人。

  2、职业教育的理念提升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学校的职业教育发展应该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为目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精心打造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个性化、开放型、现代化的办学特色,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现代教学体系。

  3.正确对待别人的成功经验,合理指导自己的改革

  每项改革的成功,都应具备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条件,我们应正确对待别人改革成功的经验,仔细分析,合理采纳,不可片面夸大某一措施对改革成功的意义;应结合自身的情况,认真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创造条件进行各项改革。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要充分考虑到就业质量和毕业生今后的发展潜力。我国的国情不同于德国,德国的职业后培训很发达,而我国这方面几乎是空白:人们在失业后一般不是去培训获一技之长后再找工作,而是找份工作先糊口。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授之于鱼固然是不行,授之于渔也不够,还需授之寻找鱼源。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固然重要,是学校短期办学质量的体现;而毕业生创业能力或再就业能力如何,表明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何,是学校长期办学质量高的体现,是社会的认可度。

  (2)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办出自身特色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应系统、全面地考虑各项改革工作:改革不是简单否定以前,而是辩证的继承。因对以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等进行充分的剖析,找出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内容,分析原因,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如何做、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等进行战略性部署,进而探求新的模式与课程体系等。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关于职业能力的培养的思考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也是我想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后来一想,其实很简单,职业能力其实就是“守规矩的能力”!a.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守的规矩有哪些?国家哪些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公理”需要执行?b.应该如何执行?需具备哪些知识、能力?需如何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应该说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