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的评课稿

时间:2021-08-31

《丑小鸭》的评课稿范文

篇一:《丑小鸭》评课稿

  《丑小鸭》这篇童话记录的是一只丑小鸭的成长历程,通过丑小鸭经过自已的努力奋斗,终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告诉学生只要保持心中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终有成功的那一天。薛老师以此内容为基点,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有以下特点: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语是否导得好,导得妙,看是否导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学习的环境中,所以说导语尤为重要。刘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们接触过的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入手,还拓宽到了《拇指姑娘》等作品,一上来就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在这个童话世界里还有只丑小鸭,丑小鸭又怎么了,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到了课文中。

  2、教师要想真正地征服学生,除了教师自身的权威外,还应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过硬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水平来征服。课堂上,康老师始终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你怎么认为的呢???”

  只有在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下,我们才能看到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由此我想到在教学中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以动力”,用激励、赏识、鞭策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板书的清晰明了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丑小鸭都经历了哪些歧视和打击以及使它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过程,通过老师的一步步引导,板书的明了展示,同学们就很容易掌握了。

  3、在介绍安徒生生平,及经受挫折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时,刘老师的博学多识,使我认识到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过时,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4、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向学生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还应向学生进行情感

  教育。学完本文后谈谈你的启示及最后的与挫折有关的名言等教学环节适时地让学生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历中汲取精神力量,相信学完本文后学生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另外,对于本节课我有几点建议:

  (1)在学生讨论这一环节有一些流于形式,应尽量让更多的同学有说出自己的看法、意见的机会,而不只是老师在说。

  (2)在教学母鸡、猫奚落,训斥丑小鸭这一环节时,教师让学生带感情朗读,当学生朗读把握不好时,教师作示范然后是不是让更多的学生再来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感情的把握。

  总之,通过这样的学习与交流使我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青年教师,我们更应该认真学好新课程,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把她们的成功经验贯穿到自已的课堂中来,让自已更快更好地成长。

篇二:丑小鸭评课稿

  《丑小鸭》这篇课文是根据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编的一篇童话,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通话形象:面对见那曲折的生活环境,他仍然一心一意的追求美好的理想,最后成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故事性强,情节十分感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文中的字词也极富表现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廖老师根据本课特点和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特点,凭借自己较高的素质,灵活的教法,把这节课上的生动有趣,效果良好。在教学设计中廖老师抓住内容上的特点,强调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和吸收内化时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悟出情感,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以读为本,鼓励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悟自得,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具体说,这堂课有以下特点:

一、符合第一学段孩子的认知特点。

  简单复习完上一课的内容后,廖老师马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丑小鸭长大后还是那么丑吗?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给激发出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时候,孩子们必定愿意很快地进入课文,看看丑小鸭长大

  的样子,一贴出美丽的天鹅,抽象概念具体化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序教学”。它最大的特点,我想一方面就是能直接地把该篇文章的主题给提出来;另一方面,能很快地抓住孩子们的心。像这一课就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长大后的丑小鸭是什么样儿?它怎么会变得这么漂亮呢??一连串的疑问让孩子们急于获得答案!读书的动机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有了!

二、朗读指导 落到实处

  “指导朗读”这几个字好说,但不好做。到底该怎么来进行朗读指导才是实实在在地指导呢?是不是要每一课都由老师领着读就是指导朗读呢?我们都感到有些困惑。我觉得,今天,廖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她恰到好处的点评就是很好的朗读指导。比如:一学生读了描写美丽的天鹅的句子后,廖老师说:“老师好像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天鹅!”“??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能找吃的。”“多可怜的丑小鸭啊!”“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你觉得这个时候它对自己怎么样?”“不相信,怀疑!”“那请你再读一遍这句话。”“读得真好!丑小鸭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白天鹅呀!”“你读出了丑小鸭的惊喜!再来一遍??”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恰到好处的评价中知道了该怎么读书了。真正还学生以读者的地位。

  是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点呢?廖老师这堂课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她重在引领,让学生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比如:读第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然后由学生汇报所得,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

  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由此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这个读书的过程中,廖老师的点评,让学生懂得怎么读书了,这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她兼顾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教会孩子们怎么读书: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词句;把这个词读得很重,老师听出了丑小鸭的孤独??

  现在,我们的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尽管在课堂上,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比如学生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生生交流,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但必须强调的是学生始终是阅读的主体,他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甚至去创造??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信息的管制和权威,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共同体。

  今天这堂课,廖老师做得不错,处处体现了她是一个阅读过程中的组织者,积极营造课堂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感悟还给学生。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建议:多给学生补白的空间,以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