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是四大名著中的选篇。杨修之死向来因为故事情节单一,人物个性鲜明,教师比较难处理课文。这堂课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单调,课堂另辟蹊径,对人物关系进行讨论,深入文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课堂教学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小说的意思,了解故事的情节不是一件难事,那么语文老师该教什么呢?黄老师把把握人物的性格设置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对事件进行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归纳主要事件,通过完成表格来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文中几件事情展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来把握人物性格。学生各持己见,合作探究完成这部分内容。如果我们教师把一篇学生本已经看懂的再掰碎了揉烂了喂给学生,那正是叫一个索然无味了。小说文本中有作者的视角,背后也应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黄老师的教学设计重难点突出,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让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领悟做人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了培养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积累,甚至更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训练,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的训练,梳理结构的能力,品读赏析的能力,辨析能力。能体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是篇不错的`教学设计。
黄老师以“杨修真知曹操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两个问题带学生通读全文,了解的故事结构,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有了大概的了解。以往的教学,教师总把把握课文内容和琢磨细节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握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而细节琢磨又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总是因为学生的水平有限,教师的功力单薄,课堂显得单调、枯燥。
关于传统小说,我们往往更多的要去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因为传统小说以塑造人物来反映的主题,表达故事的意义,本文就有主要的人物杨修,把阅读定位在分析人物个性上,应该没有错。但这篇不仅是普通的小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其实,读小说也罢,看故事也罢,我们要学习的是故事背后的文化,要的是文字承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老师撇开了人物分析,却抓住人物关系,以“真知与否”为主线,展开了课堂教学。可以说,教学既追寻小说的脉络,又直面小说的本质。显然,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是正确而且是独特的。在传统人物个性分析的基础上,拓宽了讨论的话题,又升华了教学的意义。
【《杨修之死》评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