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评课稿范文五篇(3)

时间:2021-08-31

一、目标明确,设计新颖

  齐老师能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紧紧抓住赵州桥的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引导与提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二、以读为主,重视朗读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至妙之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新课标》对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做了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中齐老师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能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所侧重,关注每一位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当有些学生朗读得不够好时,老师留给了充分的时间耐心地进行指导,使他们的朗读得到进步。如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她先指名读,接着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她告诉学生,既然是赞美,应该以自豪、赞美

  的语气读,接着齐读,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赵州桥的的价值。 其次,在教学

  第二段时,她给学生提示朗读要点,雄伟的赵州桥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同学们,请大家一起来自豪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吧!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渗透方法

  齐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文本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写的指导。例如:

  第一段中,教学完赵州桥的基本情况,她让学生把所涉及的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同时还让学生变换一下顺序。这些看似简单的口语交际,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自然段中写到: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在反复的朗读、体会后,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说一段话。学生有据可依,写起也来得心应手,轻松快乐。

四、就地取材,联系实际

  首先,为了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齐老师能借助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桥的长和宽,(如:桥长约有5个教室那么长)。其次,在认识中心句和过渡句方面,她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句子叫中心句、过渡句,而是通过提问,解释的方法,加深了认识。教学中,a、她问学生:这个自然段紧紧地围绕第一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具体来写。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中心句,在这的作用是引出下文。b、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分别是二三自然段的内容,作者是用哪句话把这两段的内容连起来的呢?(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咱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过渡句”。拿出笔

  来,就在这句话的旁边写上这三个字。

  教学中教师通过恰当的“导”、“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在赏析、感悟中不知不觉地达成学习目标。

篇五:赵州桥评课稿

  《赵州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作者把说明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简洁明了,用不同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积累优美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段话的好例文,更是认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对学生又一次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文章。张老师下面这五方面做得不错。

  一、拓宽知识,巩固积累。

  张老师上课的一开始就问学生:“同学们,在现实中,你们见过哪些桥?”这一问题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引进了课题。之后,张老师出示了一系列桥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这就让学生对桥这一名词有了直观的印象。并且让今天学习的《赵州桥》有了对比的对象。然后以提问和齐背的形式,分别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巩固了学生对赵州桥美观的印象,而且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训练。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张老师能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紧紧抓住赵州桥的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引导与提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例如课文讲到赵州桥横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横跨”这个词语,涂老师喊学生上台做动作,同时也叫下面的同学想想对不对,同学们通过自己表演,很自然的就弄懂了“跨”字的含义。理解“创举”一词时,并不是直接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寻找能赞美这种独特设计的词语,从而让学生从寻找中明白“创举’的含义。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巧妙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如四个小桥洞的作用,用课件演示不同时候的水流,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三、就地取材,联系实际

  为了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张老师能利用现有教室的长与宽来体会,就地取材,十分直观地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 如:教学“这么长的桥??河面上”一段时,张老师的问题设置“37米有多宽”和后面的“桥长五十多米”有多长,都分别以实际所在的教室为例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对于一些关联词的运用,如“既... ...又... ...”等,学生能活学活用,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教师能运用画面给予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四、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张老师教学中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而且读的形式非常多样,尤其是当有些学生朗读得不够好时,老师留给了充分的时间耐心地进行指导,使他们的朗读得到进步。同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文本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写的指导。例如:中心句、过渡句的认识。首先针对这节课的课标,让学生知道了文中二三段话是分别围绕哪两句话写的,而这两句分别就是这两段的中心句,也是总起句。然后又让学生找出连贯这两段话的一个关键句,从而让学生知道这句就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它的作用和用法不言而喻。最后马上出示两段话让学生运用刚学的方法自己写中心句和过渡句,连段成篇,让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五、 学科整合,德育为先

  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教育引导与德育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自然地进行。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适时激发了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建筑、热爱祖国的精神和为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无比自豪感。语文课与德育有机地进行了结合。

  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上的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场精彩的课,都会有遗憾之处,接下来我浅薄的谈谈我的几点建议。

  1、张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读书,但是读完后是不是应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呢?比方在学到“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这句时,涂老师只是叫了一位学生读了下,有的孩子甚至还没有找到这句话,涂老师紧接着就问“这种设计是什么设计?”结果教室里鸦雀无声,如果这里先让学生读几次,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呢?

  2、在学习关联词“既??又??”时,张老师还没有很好的去讲解,学生其实并不理解这个关联词,更别说运用了,所以,在完成这道练习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正确率并不高,而涂老师甚至忘了反馈了。其实,这个关联词在平时生活中都经常用到的,应该让学生及时把握住。

  总之,今天涂老师的课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犹如赵州桥并不因为古老而影响了她的坚固。今天张老师的课也让我看到了张老师的用心,张老师的努力。

【赵州桥评课稿范文五篇】相关文章:

1.赵州桥的评课稿

2.《赵州桥》评课稿

3.赵州桥评课稿

4.《赵州桥》_评课稿

5.赵州桥的优秀评课稿

6.排球扣球评课稿范文五篇

7.语文评课稿范文五篇

8.跪跳起评课稿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