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评课稿五篇(2)

时间:2021-08-31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带着兴趣,怀揣问号,孩子们开始了阅读之旅。“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似要求不高,却是给孩子铺设了初读课文的台阶,也为自读检查埋下伏笔。

  很多时候,老师们喜欢把书后的生字拉到大屏幕上,让孩子们反复读,却把课本撇在一边儿。王老师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让孩子翻到书后读生字,边读边正音;接着由字到词,在文中圈画出由生字组成的生词,多媒体出示:

  ※ 海藻 硅藻 甲藻 巨藻

  ※ 海参 乌贼 章鱼 贝类 窃窃私语

  肌肉 伸缩 器官 闪烁 长途旅行

  ※ 富含 煤 铁 石油 天然气 稀有金属

  三组词串,独运匠心,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了解了学生字词掌握情况,也让孩子由词入文,加深了对文本的记忆。

二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由字词到句段,王老师让孩子分节读课文。老师引读第一段,让孩子边读边听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再读3、4自然段时,教会孩子用中心句概括段意。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孩子明白这段是全文的中心句,首尾呼应,就是告诉我们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读中感悟,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奇异”,引出下文。

三读课文:抓关键词句。

  小学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王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海底动物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出示句式: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是宁静的。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通过朗读对比,理解“依然”一词更显出海面与海底的天壤之别,感受文本遣词造句的精确,为日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读课文:展开想象。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潜在资源,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展开合理想象,加深理解和体验。

  王老师让孩子们找出海底动物的声音,提议双读:嗡嗡 嗡嗡,啾啾 啾啾,汪汪 汪汪??浓浓的生活情调,浓浓的语文味道,多有趣呀!孩子怎能不爱呢!王老师还抓住文本的空白,让孩子们说说:海底还会有哪些声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发言精彩纷呈。对“窃窃私语”的理解与说话,更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学生身临其境,创新的火花在闪耀,情景交融,情随景动,景因情美。

  王老师分层阅读,为孩子构建了阅读阶梯。每一次读文都有不同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化,情感不断迸发。孩子们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享受审美的乐趣。让浓浓的语文味尽洒课堂的每个角落!

篇三:海底世界评课

  今天学习了邹老师执教的《海底世界》一课,有以下收获:

一、语文教学定位准确,目标明确。

  《海底世界》是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邹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很好的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一开始的复习中,陆老师通过对课文的内容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文眼“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两个中心词概括出海底世界的特点,并让学生跟着一起板书并记住这两个词,由此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二、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课堂教学

  语文学习重在语言文字;而信息技术则是侧重于听、看,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如何将语文和信息技术融合,是当前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本人认为对于学科教学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辅助教学,切不可喧宾夺主。陆老师在媒体的运用上应该说充分利用其优势,又不过多过滥。

  如:抓住学生乐于亲近海底世界的特点,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视频欣赏,使孩子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孩子心跳与文本的述说产生了共鸣。他们置身于情境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

  “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听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边听边想象,一会儿,你要和大家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第二自然段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教师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戴上潜水镜,穿上潜水服,向海底出发。让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的情趣性。声音的演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丰富的,而且清晰地诠释了这几个象声词。

三、充分利用课文范例,开展语文训练。

  新课程所要求的语文训练要讲求三个维度:

  第一个纬度是对课文思想情感的理解感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训练应有两个路向:一是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文本旨意,即课文“说什么”,二是理解文本的表达形式,即课文“怎么说”。有专家指出 “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也就是说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

  第二个维度就是积累语言。

  第三个维度就是表达训练。

  其实,“理解”是前提,“积累”基础,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是“表达”。因此运用文本语言的表达训练应该成为语文训练的重点。

  在小学三年级这个年段,是从学习字词向学习课文的转型阶段,应该说理解文本内容是其基本的训练形式。陆老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学习规律结合课文阅读,设计各种语言表达的话题,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积累和表达获得双赢或多赢。

  另外在课堂的答问练习中,邹老师不仅注意问题答案的正确,也注意了问题语言表达的正确,要求学生对答问的言语正确组织和完整连贯表达,并适当给予指导。这样的表达练习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

篇四:海底世界评课稿

  星期三,聆听了三年级两位老师上的《海底世界》。虽说是同课异构,但是从她们的课堂中,我听出了她们共同的特点——语文味。

  首先,语文味体现在教师那充满艺术性的语言。细品徐鑫老师的课堂,整堂课徐老师的语言精辟,规范,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语,一句句精美的提示语,让学生在轻松自在中跟着教师的思路完成了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徐老师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秀一秀自己喜欢的海洋动物,使孩子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与幸福。回味施海燕老师的课堂,教师语言亲切温和又充满激情。让学生在充满兴奋的氛围中领略了海底世界的奇异和美妙。尤其在指导孩子诵读时,不着痕迹,却让学生充满趣味的品味着海底世界中动植物的神奇。

  其次,语文味体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两位老师都有意识的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出来。《海底世界》是一篇说明文,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品味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还了解了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也掌握了总—分和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可谓收获颇丰。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中,两位老师激发了学生对大海探究的愿望,凸显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再次,语文味体现在多媒体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孩子们普遍都没见过大海,更何况是海底深处,于是如何激起学生对海底的兴趣就全靠多媒体课件了。徐鑫老师播放的海底声音视频,让孩子们聆听了海底各种各样的声音,与课文的描写相辅相成,让学生感受得更真切。施海燕老师下载的视频,一组组神奇的海底图片,让学生赞叹不已,就连听课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了。有了课件的加入,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与文本的距离更近了,教学效果更好了。

  这两节课,让我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而不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两位老师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篇五:《海底世界》评课稿

  28号在xx小学参加了县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活动,共听了七节课,现重点对第七节李xx老师的<<海底世界这一课做评述。

一、李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让人叹服。

  李老师的字不仅漂亮,而且苍劲有力。板书构思巧妙,工工整整、一笔一划,这样的字会给孩子(特别是低年级孩子)潜移默化的想写好字的影响。而且李老师声音甜美,普通话标准,每一句话都贴近孩子,语速适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匠心独具的复习字词的设计,提纲掣领的统领了全篇。

  对于字词的复习,李老师没有局限于形式主义似的认读词语。她所出示的每一个词语,每一组词语,甚至于先出示哪一个,哪一组都是有自己的思考和用意的。一遍读完,再看整个词语的谋篇布局和排列,你会不由自主的赞叹,李老师真可谓匠心独具哦。看着李老师的词语排列,孩子们能较容易的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点,如有的写植物,有的写动物,有的写矿产,有的写声音,有的写行动,还有的是拟声词等等。孩子概括完了,也就在不知不觉间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三、围绕文本中的重点、典型的语句,引导孩子学习说明方法

  对于说明文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孩子首次接触,如何让孩子理解,学会呢?李老师紧紧抓住文本,有意识,有目的的提出一个个问题。并把孩子回答的重点的句子列举出来,引导孩子读,观察、思考、讨论,于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中,这些说明方法孩子也就掌握了。

四、学以致用,当堂练笔。

  在学习第三段时,李老师以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了哪几种小动物?从而引导孩子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明确了本段总分的构段方式。在孩子充分读书,练说的基础上抛出了练笔的话题:仿照第三段的写法,描绘一下你心中的海底世界。1.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 2.海底真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 孩子可以任选一个。孩子们写的都比较好。

  当然有成功就会有失败,李老师的课堂也有不足之处,如让孩子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总感觉老师给孩子读的少了,拔高了要求。还有让孩子理解“窃窃私语”这个词时,让孩子窃窃私语的读书感觉也有点不妥。

  喜欢李老师动态的,优美的,给孩子自由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