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评课稿5篇(2)

时间:2021-08-31

三、注重情感体验,培养朗读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陶静老师的课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中国文字的魅力。采用了多种方式的阅读。如“盲女孩神奇的灵性”和“真是一个奇迹”就是通过多读来加深对词句所蕴含的情景的理解,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然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说感悟体验的。学生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从而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就把语言文字的内涵挖掘出来了,学生的朗读也才具有魅力和感染力。学生聆听着来自安静内心深处的春天的声音,多元化地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心灵的荡涤。

  我认为值得改进的地方:可以将聋哑演员的舞蹈《千手观音》作为导入部分,这样课堂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加深对“春天”和“一道弧线”的理解, “春天”是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春天给人一种希望,能使人开心、放开心胸、乐观面对人生。而“一道弧线”不仅是蝴蝶留下的痕迹,更是在安静心灵上留下的震撼和感动!所以教师如能再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情绪就会更高涨,精彩“生成”更不断,那样课堂就更会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

  总之,陶静老师上的这堂课,读思结合、读导结合,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将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让学生了解了安静内心深处的那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放飞了生命的欢歌。

篇三:《触摸春天》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触摸春天》一文篇幅不长,描述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并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人生命题,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

  我们随着江老师一起走进《触摸春天》的课堂,仿佛也置身于繁花似锦的春天的花园。江老师的这节《触摸春天》,整个教学过程有如行云流水,教学结构紧扣主题。而学生也深深沉醉在教学情境中,既扎扎实实理解了课文的含义,解读了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受到一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

  这节课有许多闪光之处,我重点谈谈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词句的质疑问难,感知读懂文本,突破重难点。老师能够抓住文章的主线,“安静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条主线,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带进了安静的心灵,感安静之所感,思安静之所思,悟安静之所悟。从而使得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2、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才更富有活力 “来闭上眼睛,慢慢伸出你的手指,我们感受这份奇迹。”老师读课文,学生做动作感受、想象。在课文最后部分练笔,“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让学生充分想象。这样巧妙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对话,从而使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的精神内涵,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3、关注细节生成,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堂的每个细节都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中,江老师很关注细节,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例如当学生回答不够响亮,不够自信的时候,他会用鼓励,用温馨的话语引导学生用响亮的声音读出自己的感悟。课堂中,他还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说完整句子的习惯等。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整堂课课,教者的语言充满诗意,声音动听,教态优美,再加上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听者如沐春风,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氛围中,孩子们怎能不感到学习的快乐?又怎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呢?

  总之,江老师的认真备课,精心设计中呈现出了一节很有价值的课堂,希望我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能够有更多的感悟!

篇四:四年级语文《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反映对生命的思考,抒发对人生的感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的课文。

  整堂课下来林老师声音甜美,面带微笑,充满了亲切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林老师用简单的导入语引出了课题《触摸春天》,我发现了林老师在板书题目时,叫学生一起书空,这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帮助他们巩固识字能力。

  能抓住重点词句,突破重难点。例如抓住“及其准确”一词体会安静的动作,抓住“流畅”一词感受安静对花园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热爱。“慢慢地”一词来感受蝴蝶的存在。通过对这些关键字词的把握,把学生带进了安静的心灵。

  但是,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比如对于“真是一个奇迹!”这句话,林老师自己说有个感叹号,所以要用惊叹的语气来读,而不是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我想如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那么学生读出来的效果会更好。

  另外,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有些单一,课堂气氛自然也不活跃了。

  以上几点是我的几点看法。如有不当,请指正!谢谢!

篇五:《触摸春天》评课稿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并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人生命题,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但如何水到渠成地让四年级的学生领悟这一命题?黄高连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多读),做到读中认识,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作用。抓住关键语句,老师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在读中体会和理解,注重了学生自主揣摩、感悟的过程。加强了学生在与任务文本人物(安静、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对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将关键的句子通过小黑板的形式呈现出来,黄老师是经过精心设计这节课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环节是老师让学生学学安静,拢住蝴蝶,然后闭着眼睛,想象画面,以“如果你是安静,你有什么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安静内心的那份“惊讶”和“多彩多姿的世界”,感受安静那 “神奇的灵性”,感受安静所感受到的那份灵动、跳跃的生命,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揣摩、感悟着作者的感受,进而理解“安静告诉我的道理”。黄老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学生领进文本,运用想象参与文本中的活动,设身处地体验人物,感受人物,在反复的品读中深化感受,理解了文本,生成了独具个性特点的情感和体验。纵观整堂课,刘老师在引领学生读懂文字的基础上,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使整堂课、整个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