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的评课稿(2)

时间:2021-08-31

  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范例3

  近几年,在学区里,我也曾经听过林老师多次的示范课,每次都是收获多多。她的教学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教学环节非常的紧凑。

  2、语言非常的简练。

  3说话干脆利落。

  4、目标落实,教学效果好。

  今天这堂课虽然不那么完美,但也有不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二、教师注重字、词的教学,善于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在初读课文时,老师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先出现几个重点词语“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让学生填空,归纳课文内容。这样做既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同学们的概括能力。

  三、教师善于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学生心灵,受到启发。

  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范例4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而《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后来,成群的幼龟得到外面安全的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后悔。文章通过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反而容易干坏事。也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自然和谐相处。

  3月24日,有幸听了姜庆华老师上的《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收获颇丰。下面就谈谈我对本堂课的看法: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姜老师紧紧围绕本单元的主题,既提出了双基训练要求(1、学习课文3---8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结合朗读、对话、想象、感司等到手段来体验情境从而领悟文章内涵),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目标(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教育,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在这样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活动才会有的放矢。 其次,教学流程清晰。整堂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板块:一、 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二、研读文本,探讨愚不可及;三、学习5---8自然段,感悟自然之道;四、追索原文,升华文章中心。板块式的教学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教学小高潮。

  其三,姜老师特别注重双基的夯实。课程伊始,姜老师没有像一些公开课那样华丽登场,而是扎扎实实地进行本课生字词的听写,并及时纠正和指导易于写错的字,相信这样的训练,这个班的孩子写错别字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此外,姜老师听写词语不仅仅停留在会写,而且还引导学生运用新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显然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可谓一箭双雕。

  其四,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氛围民主。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姜老师紧紧抓住主要问题“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展开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姜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联想上下文以及比较句子等方法,理解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整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姜老师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最后,提出有两点不大成熟的建议:1.时间的安排前松后紧,第一个板块内容是否可以安排得更紧凑一点;2.本课为本组课文的第一课,课文后面“综合性学习”提出“走进自然,并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启示”的要求,是否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学完本课内容,设计相关的拓展练习,以更深入理解本课主旨——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这些只是我个人的意见,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范例5

  《自然之道》是一个令人深思,很有教育意义的文本。整篇文章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展开,通过我们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几十只幼龟的事例,告诉我们大自然中万物的生长都有其特殊的规律,通过“我们”的内疚、后悔来警醒世人做事不可莽撞,应遵循自然界的一切规律。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应该遵循“自然之道”?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课堂的“自然之道”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面对这样一个文本,我们到底如何去解读?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呢?彭华丽老师的课对学生的学段目标把握非常的准确,在她这堂课中体现出来的许多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思考、去借鉴:

  一、以生为本,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们老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

  彭老师在《自然之道》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如: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引导孩子们边读边圈画重点字词;运用六个四字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等等,特别是理解“若无其事”这个词时,

  老师先让学生读,读完便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后再读,老师又及时告诉大家:对,这样就是“若无其事”。

  二、善于捕捉、有效设计训练点。

  于永正老师曾说:“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问题”。所谓“语文方式”就是读、说、写、思等方面训练。本节课所谓“语文问题”,就是文章中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碰撞与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进而体会“自然之道”的内涵---好心办坏事

  彭老师就是从语文的基本方式出发:逐一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第3自然段的教学,就是通过抓关键词,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揣摩幼龟和嘲鸫的心理,继而体会幼龟的“小心翼翼和危险”,进而进行了读的训练。

  课堂教学的“自然之道”我想就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但真正要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王崧舟老师说: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在评课中,你在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