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推荐信分享(5)

时间:2021-08-31

申请中各个因素作用的分析

  开头说明:这个帖子算是个老帖子,很遗憾,尽管我觉得写得很深入透彻,但是根本没红火起来。倒是我其他的讲陶瓷,讲转学这种侧重部分而不是整体的东西,反而很多人叫好。也许大家都喜欢这种一击致命,剑走偏封的东西,而不是更重要的整体。切以为,倒也符合很多人急功近利的心理。

  6月的GRE成绩出来了,有人欢喜有人愁,下面几个星期的焦点话题,估计是询问分数是否够用,该如何定位,XX是否对申请有用,是否可以用什么强项弥补什么弱项了。

  申请像是打扑克,GPA/G/T/PS/Resume/Paper等就是一张张的牌。手里牌的好坏固然会严重影响结果,打牌人的技艺也非常重要。满手好牌很难得,到手的牌无法改变,你只能利用好每一张牌赢取最好的结果。

  我去年写了一篇定位,里面对申请人按照背景进行了分类讨论。这篇文章则谈一下我对申请中各项因素作用的看法。

  这篇文章把一些常见因素单独讨论。需要提醒的是,尽管单项优秀的确可以让你的申请看上去很突出,但是美国老师在评审你的申请的时候,往往要考虑综合因素,何况很少有人可以某个单项出色到”惊艳”的程度。有些gpa优秀的同学,g/t成绩也可能不错,因为学有余力,所以还有精力做科研,学习认真的人很有可能作申请也很认真,最后拿到offer,很难说是哪个单项因素起的作用。

  有的专业竞争不激烈甚至比较冷门,老师也许不是很计较,只要看上去差不多,就很可能会有offer。但是现在是个专业都有越来越多的人申请,老师们也会越来越挑剔。早些年大家都说数理化冷门,容易申请,不管多烂的背景,没听说过谁拿不到offer。现在这些专业也有不少人申请,只是相对于热门专业容易一些罢了。

  还有,无论道理上该如何如何,现实中总有例外。比如说个别老师也许就是喜欢中国名校的学生,无论gpa多烂,都认定了比非名校的学生好,或者无论是多么垃圾的论文,都比没有论文好。但是除非你恰好知道某个老师的喜好,否则在分析背景准备申请的时候,还是应该清晰的认识自己,应该针对一般情况。 人人都向往更美好的未来,申请的时候每个人潜意识里胃口都很大。申请没有“ enough”这种说法,每个人都want more, want a better result。用自己的垃圾科研经历去套词骚扰教授或者冲击一下不太可能的学校,估计是个人都会去作。用批判的眼光认真的审核自己各项背景的优劣,制定合理的策略,是你在expect more之前应该作的。

  《一》 科研背景

  科研背景的重要性无用多说,招你读博士就是做研究的,连硕士都有thesis option。出色的科研经历,就算不能扭转乾坤,也可以让你的申请像杨二头上的那朵红花,在人堆里份外扎眼,让人过目不忘 :p 这年头,要拿PhD全奖,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申请,没有科研经历空谈strong interest是很难的。 科研背景肯定有用,但是能起到多大作用,要看你做的具体工作的质量和你在申请材料里如何描述。

  从质量的角度来讲,

  1) 如果是高质量的科研,那一般情况下都应该有论文发表在知名会议或者期刊上。很多人不停的强调说我这个项目是985,是省里重点攻关项目,是这个那个 — 这样的描述我觉得没有多大作用,美国大多数老师连SCI/EI都没听说过,美国老师也不算计影响因子,这些有中国特色的所谓重点攻关项目又能激起他们多少共鸣??”知名”的loose的定义是本领域的美国老师知道并且认可的学术会议或者期刊。发表在这样会议上的论文,是申请中的绝招,有了它,不用你去陶瓷,老师们很可能会主动来套你。

  2) 以应用而不是创新为主的横向项目,不能算是科研经历。横向项目能体现你应用技术或者理论(大多是前者)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少数横向项目有一些创新内容,但是大多数此类项目纯粹是应用性质,除非你能在申请材料里从科研/学术的角度进行美化提升,否则对于PhD全奖申请来说,作用很有限。一般情况下,国内好一点的可以称得上是科研的项目,都在本领域的少数牛校里,其他的学校做的很可能是美国老师眼里偏重应用没有多少科研含量的东西。这些项目,也许可以让你的经历看上去很丰富,但是从科研质量上来说,没有什么价值经不起仔细推敲。

  3) 中国申请人中比较typical的科研经验就是读研期间在一些质量/知名度不高的会议上发表几篇论文。这样的论文很多是中文会议的,最多只有abstract是用英文写的,这种论文,作用比2)大,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用来点缀门面;有少数人可以发表低级别英文会议的论文,情况会好一些,如果对自己的科研有信心,可以附带上自己论文的abstract甚至全文让教授评估一下。其实如果论文质量真的很不错,被知名会议接受的概率也大,自然也就成了中的情况了。

  无论是多好的科研项目,如果在申请材料里描述的不充分或者不恰当,作用都会降低。见过一些人的简历,里面对科研的描述,就是很简单的一个牛气烘烘的名称,被谁资助,获了什么奖,被很多公司或者单位广泛应用,至于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验证的,根本就没有提及。这种描述,牛皮是吹了,但是美国老师想看到的信息没有表达出来。还有的人,描述的过于具体,把底层实现的细节都事无巨细的罗列了出来,这种东西老师们没兴趣看,只能说明你不清楚什么是科研不知道如何来介绍你的成果。

  如果论文in progress尚未发表,那么如何描述清楚项目的novel idea,如何讲清楚已经完成什么下面要做完什么,就更重要了。

  同样是介绍一个新东西或者新技术,有的人结结巴巴话都讲不清楚,有的人倒是洋洋洒洒一大篇但是分不清主次,甚至除了自己听众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但是有的人几句话就可以把major/unique features介绍的清清楚楚。你的presentation skills也是读研究生做科研的基本技能,美国老师也很看重的。 《二》 GPA+学校

  大多数的人,没有什么出色的科研成果。不少人除了考试分数没有什么其他特殊的东西。因此,毕业学校+gpa基本上就决定了你能去的学校最好档次。比如说,如果你是EECS/统计这种比较热的专业,如果是非211普通学校出身,别管GPA多少,前20/30的offer是肯定不会给你的,前50/60的一般也没戏;如果你是国内名校的,GPA很高g/t也不错,前50的offer拿不到肯定是申请没做好;到了国内牛校牛gpa这地步的,最后去的应该是美国的名校了。

  在什么学校读书是没办法改变的事情,但是提高GPA是你应该可以作好的,我很赞成”GPA是王道”这种说法,对于90%的申请人来说,GPA如果不高,就意味着拿全奖难度很大,如果连80都不到,拿不到奖学金反而是正常的 —- 90%的申请人没有牛paper没有牛推荐,GPA太低了,基本没有逆转的希望。 国内知名学校出国的人多,如果同专业甚至同班好几个同学一起申请,除非高GPA的人有其他的大缺陷或者申请作的太差劲,否则offer的质量和数量很有可能是跟GPA成比例的。

  《三》 工作经验/实习

  MBA/教育学等少数商科或者文科专业对工作经验很看重,因为要直接面对现实世界里的一些问题,没有工作经验很可能没办法深入领悟问题之所在。

  尽管我知道一些主要靠丰富工作经验申请成功的例子,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专业的PhD program申请来说,公司里的工作经验从本质上来说,作用不是很大。 有的专业很看重detail oriented基本技能,但是学校里的老师更看重的是科研上能否找出新的idea,更侧重的是培养你分析问题,想出自己的solution,然后验证其可行有效的skills,至于如何具体实现这种特别底层的东西倒在其次。

  学校里的科研项目最终大部分死掉了,完事就完事了,没有人关心后来如何,最多是老师写个report总结一下项目有多么成功方便以后接着申请科研基金。少数项目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幸存,里面的技术被大多数人接受,然后就有公司把这项技术商业化应用到现实世界中去。工作经验来自于这最后一环,属于纯粹的技术应用,有的人的工作还极其重复机械,所以科研含量低,作用小。如果想要靠工作经验突出自己的专业背景,一定要想办法把工作内容往科研上靠近描述,要显的自己的工作性质涉及到了深层次的科研问题,而不是简单重复的基础技术活。 工作经验还要看是哪里的。同样3年软件开发经验,微软/IBM出来的和国内无名小公司出来的,在就业市场上身价完全不一样,在美国老师眼里也是如此。想当年,还有农村基层储蓄所工作经历算是到最深入最底层感受中国改革和时代发展脉搏然后跳到牛校的说法,现在buy这种story的美国老师越来越少了。 工作经验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说明你读研究生是highly motiv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