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习述职报告(9)

时间:2021-08-31

篇九:记者实习述职报告

实习小结

  来到《日报》实习已经近一个月了,在文教专刊部工作的这段时间内,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着,收获了很多在学校里无法获知的东西。在走出校门的时刻,我就知道我要在社会这所新的学校里,不仅学会做事的态度、更要学会做人的姿态。在这近一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正如杨总说的,我在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中锻炼着自己,锻炼自己作为一名预备记者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和条件。

  在这一个月中,我的生活是很辛苦的,除了白天要采编新闻外,晚上还要回去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因为是提前毕业,所以时间上总比别人显得紧张了很多。但是正是这种紧张忙碌的生活,让我感到了生活中充实的快乐。每天急促的脚步让我感觉自己没有在浪费生命;看到自己的稿件被刊登出来,我立刻有了被认可的成就感;听到朋友看到我文章后的鼓励与夸奖,那一个“累“字是如此的渺小与轻盈。

  在日报的每一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混日子”,不是公务员在办公室闲散地懒慢地任自己年轻的生命在岁月中流淌。我每天都在关注着,关注着这座自己生活城市的一点一滴的变化,在瞬息万变的城市中捕捉着各种各样的新闻素材。我像一个猎人,在寻找自己的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而编制着各种各样的条件,待到条件成熟,捕捉到猎物后,再把它加工成美味可口的饭菜,呈现给等着享受它的“读者”,在这个“捕猎”的过程中,我把自己融入到真正的生活中,在贴近生活中感受着生活。

  在这实习的一个月中,我遇到过很多的困难,有过面对困难时的气馁,也有克服障碍后的欢欣。例如在“围城”刚开始的那些时日里,因为刚到报社,看到同进来的实习记者都开始陆续发文章了,自己心中不免有些着急,“围城”当天5点钟便起床赶到学前路上的各学校门口察看交通情况,饿着肚子在寒风中跑了两三个小时,回来后整理了一篇文章,最后没有见报,心情真的很低落。在采访《四任“雷锋班“班长结缘无锡》的过程中,因为网上提供的电话一直打了没人接,一度联系不上通德桥实验小学,我曾想到过放弃,后来想到找以前实习的教育电视台的朋友七转八折地才找到了该校的校长,在校长联系了大队辅导员后,

  冒雨前去采访,当3月5日看到自己的文章以很大的篇幅出现在A2版头条时,我开心的笑了。有了这次的采访经验,我开始大胆地策划不在我指导老师条线范围内的专题,例如这次正在进行的关于“留学生生活在无锡”的采访,我联系了曾经在本科期间社团工作的记者团老师,她建议我先取得学校有关部门的同意再采访,但是联系了有关部门后,答复迟迟不给,导致采访计划一度中断,最后我绕开学校直接找到我的留学生朋友,让他们帮我介绍更多的留学生,完成了这次的采访任务。我相信,只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恒心,我就一定可以越过障碍,顺利的完成采访。

  记者是一份“苦差事”,不管刮风下雨经常要往外跑,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中,我就因为出去采访被淋了3次雨,一次是采访通德桥小学,一次是采访湖滨中学艺考生,一次是采访无锡朗阁雅思;记者也是一份“灵活的差事”,要想拿到你要的信息,就必须机动灵活,记得为了拿到“围城”的一手资料,我扮演过家长混进学校去报名,为了拿到“考试经济”的一手材料,我扮演过给妹妹报班的姐姐打入民居画室,为了采访到留学生,没有记者证的我只能以朋友的身份“潜”进留学生公寓;记者也是一份“美差事”,在一些采访中受到大家的尊敬,在见到报到自己的单位后打来的“感谢电话”。

  在这一个月中,我就采访的感受和写作的经验对新闻工作做了肤浅的思考和总结:

  一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新闻”的眼睛。独家和抢先的报道往往是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的,也许是普普通通的民生事件,但是经过我们记者的加工,就可以“妙笔生花”,就像卞编委说的“记者,就是把我们发现的东西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来后,交给读者”,就像《市中心公交车站增设“疏导员”》这篇文章便是我在回去的路上乘公交时发现的,而《四任“雷锋班”班长结缘无锡》也是在乘公交车上下班的途中,看到该校墙壁上写的德育特色“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后得到的新闻线索。

  二是要注意报道的时机和角度的选择。在3月5日雷锋日来临前夕,一般都要有提前的稿件交上去,这样便可以在迎接节日的氛围中写出比较容易见报的文章。在角度的选择上,一样的东西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拍摄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而同一个事件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写出不一样的文章。在赵晖老师给我修改文章的过程中我有着此方面的深刻的体会。在采访完新安中学的顾老师后,我就发愁这样一个没有死掉、没有绝症、没有家徒四壁、没有妻离子散、年纪轻轻的、说普通又不普通、说不普通又普通的老师该如何写,回来后赵老师向我介绍了一位资深记者朱玉,让我到网上查找他在写人物时的技巧,一个普通的人楞是被他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的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在受到他的启发后,我有了思路,但是完成的作品还是达不到赵老师的“妙笔生花”与“画龙点睛”的效果,第二天《一位园丁的“心灵鸡汤”》便出现在头版头条,我不得不对赵老师竖起大拇指,并尊敬地向我们的“帅叔”喊一声“赵老”。

  三是选题和采访的技巧。在这里一定要找到好的选题,在赵老师的指引和启发下,我现在已经可以辨别一篇文章写出来它会出现在报纸的哪个版面,因为选题是否有高度和是否重要往往决定了它所处的位置。采访进行中一定要有技巧,要紧紧围绕自己采访的主题提问,这样不仅可以节省采访时间,还可以准确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能任由被采访者自己说,一定要很有技巧的引导他往深往宽说相关的主题,丰富的一手采访资料是完成一篇好文章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考试季”将临 家教市场升温》这篇文章的采访中,我感觉自己经常问偏问题,还好赵老师把话题迅速地拉了回来,找到了我们需要的关键信息,刚开始工作的记者往往是采访完了才感觉到还有好多需要的信息没有采访到,但是再回过头来联系被采访人不太可能,一方面是显得自己不礼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自己工作水平不行。

  在实习期间,我有过不少失败的作品,例如“围城”期间的校园采访,植树节期间的消息,当然在这段时间里,也有不少自己独立完成或与赵老师合作完成的作品,现将作品列表如下,以供考核:

  短短的实习即将结束,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度过着实习期的每一天,在这个地方我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首先我要感谢指导我的赵老师,这一个月期间他不厌其烦地给我纠正各种各样的错误,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次我要感谢部门孙主任,是他鼓励的话让我重新捡起了很多次的“放弃”;再次我要感谢给我谆谆教诲的卞编委,是他中间的一次谈话让我意识到独立创作的重要性,并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有杨总三八节的“浪漫一掷”,还有摄影部吕老师频频帮助我修理电脑,还有??

  一个月的实习即将结束,不知道这样表现的我会不会被留在报社,如果我被留下来,我一定以更加虚心的态度认真学习,把自己找的“玉”切、磋、琢、磨成一块朴实无华的“器”,如果我不幸离开报社,我也会时刻关注报社,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支持报社的工作,争取不丢下与日报结下的这份缘。

  实习记者

  20xx-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