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述职报告(2)

时间:2021-08-31

教师述职报告 篇3

  有人说孩子是一本书,虽然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也有人说,孩子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园丁悉心照料着花木。我做这个爱读书的园丁才1年多。实际上我觉得孩子比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要复杂的多,尽管他们拥有着共同或共通的规律。

以爱心为阳光建造美丽的生命园林

  “亲其师,信其道。”孔子留下的千年古训我想我们每位老师都想做到。如果一味发脾气指责学生的错误,收到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经过实践我摸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招数,叫做“退三进一”。老虎等凶猛的动物在进攻前首先是身体向后撤退,但撤退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此谓“退三进一”。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很有可能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的大金矿。

  一次我把班里违纪的孩子请到办公室去促膝长谈时,有同事反问我:“他们年龄这么小,你和他推心置腹的他能听懂吗?一点效果都没有,还耽误你批作业的时间,把家长请来就是了。”不,我说不然。我从不认为轻易跟家长告状能解决事情的根本,也从不认为告状能显示老师有多么高的教育水平,我更从不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听不懂道理为由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与指责,只要你用心观察,那一双双清澈的大眼睛小眼睛里装着多少纯真与善良啊。而且实践证明:把学生当作捣乱分子、老师的附属品,都是错误的。所谓“良师益友”,不能带哪怕是丝毫的个人情感色彩。

  我和学生有个心灵之约:不管大错小错,只要性质不算特别恶劣,保证再一再二绝对不再三的情况下我会和他有个密约。看,范佳胤、王天天、沈康林……都变成了课堂上积极发言,遵守秩序,有礼貌的好孩子。爱如空气,人人需要;爱如阳光,沐浴温暖。爱是一个博大如海的字,它会让你收获沉甸甸的惊喜、欣慰和快乐。

以责任为土壤享受幸福的生命园林

  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抓住了这个关键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就会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写字。”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理念,我也把它当作从教的最高准则。我对学生说每一句话,做每一件事,教每一项技能时都会思索它们对孩子以后的成长道路是否有长足的帮助。大到课上的知识传授、作业完成,课下的常规纪律、放学路队;小到衣角衣摆鞋带的整理和擦桌子时叠成小方块的抹布,我都事无巨细,不吝指导。我教过的学生都很熟悉这样几句话:“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事不过三”、“言必信,行必果”、“不和任何人比,只做最好的自己”、“凡事尽力而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这件事情的过程”,而我也时时刻刻以这几句话为信条,言传为辅,身教为主。引导孩子们在学习和班级活动上都付出最大的努力,哪怕结果并不如意也无怨无悔。

以家校合力为肥料滋养葱郁的生命园林

  班级管理想保证有序的进行,其中还离不开家长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家校合力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最大力量。从教以来不管是哪一项工作,我都得到了家长朋友们有形无形中的大量帮助,而对他们最大的回报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和他们沟通交流孩子的点滴进步与不足。基本上每天晚上我都整理并有选择的与其家长进行各种方式的交流,以便及时应对教育。

  有人说,全心的付出就像在山谷中大喊一样,是有回音的!我深信不移。每当班级或学校有活动时,家长朋友都会献计献策,奉献人力物力甚至财力。今年6月20号我们班级组织去合肥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儿们,当家长得知后,自发的捐赠衣物和学习用品甚至现金,给福利院的孩子们买新衣服和新毛巾等,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家长这些无声的支持也是我工作中前进的动力。

以追求为雨露浇灌永恒的生命园林

  全心的付出换来了累累的硕果。这一年来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班的成绩都非常优异,每个月我的班级的常规检查基本都是满分。

  我知道————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面对的永远是鲜活的生命;你所有的付出,都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与汇聚!

  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耕耘的是荒芜的心灵,收获的是心灵之树的枝繁叶茂!是生命的园林!

  没有一个职业,如教师一般,守望的是明天最灿烂的希望……。

教师述职报告 篇4

  我19**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扬州大学,取得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到清华附中报到,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也许是性格使然,我并不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更没有控制他们的意愿,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对班级的管理,我都更愿意跟学生平等共处,在一种温和宽松的氛围中求得相互的进步与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不轻易抹煞、扭曲、置换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意于树立一面唯老师论的大旗,是我自为人师以来时时提醒自己,并且时时实践着的。我希望多年以后我的学生在回眸高中生活时,不至于抛出诸如暗天无日之类的断语;我希望他们倾向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还希望他们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敢于言说自己合理的意见,同时并不吝惜向他人展露求同存异的宽容笑颜;我更希望每当他们提笔为文时,心中仍然会对语文保有一份温情的怀念。

教学单元

  大概是因为很想对自己刻苦的学生时代有个交待,我把教学看得很重,如何备好课、上好课一直是我心里的重头戏,任何时候,都不肯懈怠。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好的话,整整一天,我都会欢欣鼓舞,反之,则萌生羞见江东父老的沮丧。细细想来,我最在意的是课堂上学生对我的呼应程度,为此,我竭力回避那种自说自话的讲课方式,对唤醒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从而点燃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表现出了由衷的热情:

一曰,文本参读。

  文本参读即是以课文为本,据其内容、体裁选出与之相关的其它篇目,作为导入语、或者作为开阔学生视野的一扇窗户,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常在两种情形下,我比较偏向此种方式:一是文章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分析式的语言又往往表现的力不从心;二是一些老话套话,不说不行,直说又淡而无味,不如用其它文本来诠释,反倒能酝酿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也颇符合中国文学含蓄的风度。我个人以为,仅在给学生一个自己看书的由头这一点上,文本参读就很有意义,再往深里说,文本参读一方面可以省却教师生硬的讲述,转而倚重于学生自在的感悟;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人生境界,理解文章包含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坚持这种方式,将打破课内与课外的深重隔阂,让学生嗅到来自外界的驳杂声音,而不只是在经典的背景上辗转反侧。值得欣慰的是,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看书的积极性果然在逐步提升,校图书馆借不到的,还请我帮忙到大学图书馆去借。

二曰,减少概念化内容拉大具象空间。

  很偶然的一次,我讲徐志摩,临时改变计划,把其人生颇具人性化色彩的.一面和盘端给了学生,没想到,学生反响强烈,还希望我以后多讲这样的内容。我当时很受触动,以前我虽然对言必称考试的课文解析语言、以及据高考模式分向考察课文,一一拷问出所谓终极结论的课文处理办法,不以为然,但毕竟没有明确的反驳办法,关键时刻,是学生提示了我,可以柔情似水,为什么要冷若冰霜?李白的很多诗,是在抒发对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但这绝不是说诗中蕴含着的只有热爱一种感情,或者还有失意,有失意下的“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再说人,李白是生性不同凡响,但这并不妨碍他受到前辈夸奖即飘飘然如在云端。无论是分析诗文还是了解作者,从感知人性的角度切入,不是更容易引起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学生的共鸣吗?高一学年期末考试,我教的一个班文言文阅读一项在全年级普通班中名列前茅,这更坚定了我前进的勇气。

三曰,组织小组活动。

  所谓动静相宜,一味高蹈,也会产生审美疲惫感,适当地安排一些小组活动,就好像饱读诗书后的下笔为文,是一种很好的练兵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组内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还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暗喻着自主学习的生机。通常我会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两个组作为一个单元,接受一项工作,比如一个找典讲古、一个划出写景层次、一个品味词语的形象色彩,如此,单元之间,各个不同,又互相补充;单元之内,两个小组各显神通,都试图让全班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讲效率也重节奏。尤其是学生在其间表现出的非凡的创造力令人振奋。

四曰,语言能力训练。

  从长远的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文章的好坏与语言关系很大,因为人人的生活大同小异,能出彩,也就是在语言上。目前,我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的:其一,根据文意提炼词语。一句诗,或一段文字,讲课中,我会要求学生仔细地含咏,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其中蕴含的感情;其二,填词。我选择了几个素来讲究语言的作家,比如萧红,比如阎连科、蒋韵,从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小说)中摘取一些段落,碰到出人意料而又理直气壮的用词,我就留出空白,让学生来补充。等每人都有个大致的想法后,我再推出作者的用词,在激烈的碰撞诱发的欣喜的惊诧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三,仿句练习。要求学生仿照例句的格式,写自己的话,最终从模仿走向创新。我的这些努力正在唤起学生语言的新生,我带的两名99级学生,她们的同题文章已经发表,两名00级学生也在海淀春蕾杯征文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虽然现实总是以它的反复无常时不时地打击着我的信心和热情,我还是愿意相信时间的魔力,相信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管理话题

  我是00年8月接手美术班的。在此之前,我没有任何管理经验,又听多了小班(美术班只有21人)难管的说法,心里那种愁肠百结、忐忑不安的滋味,实在不是语言所能表述的。文、理两极分化,平均学习成绩偏低,相当一部分人与团员称号无缘,这就是班里学生最初给我的全部印象了。

  第一步该怎样迈出去呢?前辈们说选拔得力的班干部很重要,可真正选起来,我才感到真是难呀,班里几乎没有人有为官的经历,一切都得从头做起,我最后把标准定在是否热心上,提拔了一拨人,现在看来,在尽职尽责这一点上,还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