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2)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 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5各1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 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 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难点:

  1. 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

  2. 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 同座互读,正音.

  3. 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

  4. 小组读书比赛.

  5. 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课堂练习

  1. 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 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游戏:找朋友.

  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

  3、全班交流.

  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

  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

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你觉得他们一样吗?

  二、初读诗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全诗,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同学互学。

  2.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检测。

  3.同桌互相读文,达到读准读通。

  三、创设情景,引导理解诗文。

  1.配乐范读,学生感受。

  2.听完诗后你们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

  3.根据学生所谈引导学生体会世界人们平等相处,幸福平等的感情,并切入朗读。弄懂你、我、他指的是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感情。

  四、学生交流资料,描述自己所见全世界儿童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情景。

  五、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有感情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2.指导学生会写5个生字和有关的词。

  3.背诵全诗。

  导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今天继续学习《最美的花束》一文,谁愿意给大家读读全诗。

  2.师生共同评价。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5.自读全诗,练习背诵。

  6.指名学生背诵。

  二、引导学习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填一填,会用________和________一样________。说一句话。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1.观察生字表中的字,提出难写的字。

  2.教师示范:冠、漆。引导学生说出怎样记住这个字。

  3.对于冠,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4.学生练习写字。

  四、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目标和意图:

  《短歌行》、《赤壁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而且都饱含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和自身处境的清醒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遂成传世名篇。因此,而今的我们很有必要跟学生一起,诵读、品味、鉴赏《短歌行》、《赤壁赋》精美的语言,体悟的精美高妙,深入地探讨他们对待人生、理想和生死的深沉、悲凉而又历久弥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同时,引导和增强他们看待人生、世界的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学生学情及其学习态度:

  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能够牵线地理解文言文基本文理。但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任然需要加强引导,要把学生机械枯燥地积累文言文的语言知识的困扰和负担中解脱出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欣赏《短歌行》、《赤壁赋》的深沉高雅的美感的同时,对曹操和苏轼产生人格魅力和思想观念认知上的共鸣,从而带着美好的情感体验去形成对于自身理想和价值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三、学习难点和重点:

  1.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感受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怀。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发、讨论法、情境体验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与内容

  1.给学生提出诵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

  ⑹根据文赋对仗特点背诵相关句子。

  ⑺根据文赋押韵特点背诵句子。

  ⑻理清层次﹑情感变化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如明确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

  2.诗文导入:

  (1)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历史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2):

  3.《短歌行》及《赤壁赋》的创作的背景

  (1)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意在一统天下,而得天下必先得人心,特别是贤才之心,故有求贤若渴之慷概悲切之情灌注于《短歌行》之中。

  (2)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人生遭遇中的一个莫大打击,然则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赤壁三绝”流芳于世,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大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