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31

精选设计方案范文集合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方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并初步理解音乐。

  2、理解图形的含义。能以图标来与小动物走路、狮王走路、狮王吼叫、吹号进行匹配、认同。

  3、试着用打击乐器来帮助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理解音乐

  2、认识图标

三、教学准备:

  符号总谱,乐器标记,打击乐器(铃鼓、小铃、双响筒、串铃),录音机,磁带。

 四、教学过程 :

  1.听音乐,模仿动物动作进教室。

  2.引入课题:“刚才我们模仿了动物的动作。现在老师要来请大家听一段音乐,也是和动物有关的。请你们听一听。”欣赏一遍音乐。

  3.请学生说说,听出了有哪些动物?说出了动物后可做些相应的动作。

  4.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音乐。

  5.欣赏第二遍音乐,并用动作表示你听到了些什么?

  6.出示标记请学生从中找出与吹号声、狮王吼叫声、狮王走路、小动物走路声相匹配的标记。

  7.出示铃鼓、小铃、双响筒的图片,请学生讨论一下,将打击乐器与四个标记相匹配。

  8.分段欣赏音乐,并随着音乐形象的不同,让学生来选择合适的图标,最后组成一幅完整的总谱。

  9.进一步熟悉音乐,边看总谱边用动作来表演吹号、狮王的威风凛凛及小动物的各种动作,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0.请大家看椅子底下放的是什么乐器?知道自己是表现什么动 物的。

  11.看着总谱,听音乐,一起试着用打击乐器来表现不同的音乐 形象。

  12.指出不足,提出要求,再来一遍。 13.音乐游戏《小猎人》

  五、结束,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欣赏让学生初步理解音乐,并且在初步理解音乐的基础上理解图形的含义,并能以图标来与小动物走路、狮王走路、狮王吼叫、吹号进行匹配、认同。最后让学生尝试着用打击乐器演奏来帮助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体会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设计方案 篇2

  整体创设分为五大块:主题墙的布置、区域活动的创设、幼儿作品的展示、幼儿评价、家园联系栏主题墙的布置存在的问题:

  ①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

  ②墙面环境创设内容过多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忽略实用性

  ③固定的多、变化的少,常常存在着墙饰整个学期无变化

  方案:

  (1)让幼儿成为墙面环境创设的主人。

  ①鼓励幼儿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参与墙饰主题的选择。主题的确立应以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为基础。

  ②引导幼儿收集材料,做好准备,参与墙饰的制作。

  ③帮助幼儿合理利用空间,选择适当位置,参与墙饰的布置。最重要的是要把墙饰布置的位置放得尽量低一些,便于幼儿欣赏,这一点至关重要。

  (2)使墙饰为幼儿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①让墙壁成为动手操作的舞台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墙壁,把平面和立体布置结合起来,不但能形成一定的空间层次感,还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操作空间,更好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动脑、动手。

  ②选择环境中墙饰内容时更多的考虑内容隐含的教育价值,不能一味只追求精致、美观。

  (3)让墙饰随着季节更替与节日变换而经常更换。

  ①根据主题随时调整。

  ②根据季节更替与不同的节日随时调整。

  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儿童节时“快乐的节日”、春节时“热热闹闹过大年”幼儿画灯笼、做灯笼、剪灯笼、做鞭炮、剪烟火、剪窗花、贴春联等活动

  一般来说,幼儿对色彩鲜艳、可爱的物体比较感兴趣,下图的赏月主题墙可可供参考。

  中秋节这个主题的选择很有教育意义。通过墙面设置的赏月景,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中秋节可以做的一些活动。了解民俗。

  区域活动的创设(设计图见最后一页)

  幼儿园活动区教育,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内在发展的需要,为幼儿创设活动与表现的良好环境,有目的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根据我们幼儿园五大领域划分,幼儿园活动区大致有社会体验区、分享阅读区、科学发现区、美术创意区、益智操作区、建构区、表演区

  存在的问题:

  ①忽视幼儿活动区的创设,幼儿缺乏自由活动的区域,也缺乏有效的指导。

  ②区角位置、摆设以及投放材料数量、种类变化不多,显得贫乏和单调,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从而导致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受到了抑制。

  方案:

  ①根据幼儿发展情况的不同,创设适宜的发展空间,让孩子各取所需。

  ②教师适当地提问与指导,让孩子在原有的水平上得以提高,享受成功的喜悦。

  ③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实际情况逐步更换,丰富材料,操作应具有层次性,激发幼儿的兴趣。

  活动区基本要求:

  ①数量:每班设4—5个,这些区要能同时容纳下所有幼儿游戏活动。

  ②分割:活动区界限明确,可以利用桌子、玩具架或积木、纸箱作为分隔物。其高度要低于儿童的身高,以便于儿童观察全局和教师观察儿童。

  ③开放:活动区的开放,有利于儿童了解都有哪些活动可供选择。一个主题游戏可以混合在几个活动区域进行。儿童可以随意选择或变换各种内容的活动,也可以在一个游戏中玩出多种花样。如儿童离开娃娃家去搭积木,或从娃娃家出来“买菜”,“带孩子”看病,去“加工厂”上班等。开放的活动是为了便于儿童从一个活动区转移到另一个活动区,如果有的活动区设置在活动室外,要让儿童了解这一情况,并允许他们往来于这些地方。

  ④合理:根据每一区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来具体安排。分享阅读区和美术创意区的活动较安静,可以考虑安置在相近的地方,其中分享阅读区要在光线比较好的地方,美术创意区可以靠近水源。建构区、益智操作区和科学发现区都要来回摆弄物体,可以相邻。表演区应设置在远离安静活动的地方,以免干扰这些区域的活动。社会体验区可以安置在活动室内的任何地方。但各个区之间来往应该是方便的。

  ⑤标志明显:使每位幼儿清楚活动区所在的位置。活动区的标志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大班可采用汉字写出活动区的名称或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绘制标记。小班可采用生动形象的图画表示活动区名称。中班第一学期可以利用图画,第二学期可以采用汉字。

  ⑥人数限制:使幼儿知道当某个区人数够了,其他的幼儿就不能再进去,应去别的区活动。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小班幼儿可以用脚印、靠垫、头饰作标志,中班第一学期采用小班的方法,第二学期可以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每个区域的人数。

  ⑦玩具材料应该合理组织:严格分类、摆放,所有摆放玩具及游戏材料的橱子上的每个格子都有相应的标记,如娃娃家的柜子上,根据品种贴上有碗、勺子等的标记,小班、中班上学期可用图、中班下学期和大班可用文字。用完后各归其位,便于下次使用。新出的物质材料应放在显眼的地方,以便吸引幼儿去摆弄。

  ⑧教师要随时掌握幼儿每日参加活动区活动的情况,为此,设计活动区登记表,大中班幼儿在表格上做标记,小班幼儿由教师在表格上进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