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31

精选设计方案范文集合9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设计方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方案 篇1

  活动名称:

  小小厨师

活动目标:

  1 复习词汇萝卜,土豆,青菜,黄瓜,辣椒,茄子,初步了解蔬菜的概念

  2 会说所学蔬菜的名称

  3 初步掌握和使用句子”我要××”

活动准备:

  菜篮子一个;盖布一块;萝卜,土豆,青菜,黄瓜,辣椒,茄子的实物各一份;灶具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 出示各种蔬菜,教师引导幼儿一一说出各种蔬菜的名称,注意各种蔬菜的特征(形状,颜色,表皮特征等)

  老师今天买了一篮子蔬菜,小朋友一起来看看老师篮子里都有什么蔬菜?

  2 学说句子----”我要××”

  小朋友们真能干,认识这么多蔬菜,那我们今天做菜请客人老师吃好不好?

  请助教老师作示范,问助教老师要什么蔬菜,引出句型”我要××”

  3 延伸活动:桌面游戏----我会做菜

  4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做的是什么菜?我们去请客人老师品尝好不好?

设计方案 篇2

  今年是第1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本届主题是: 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广普通话参与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不断深入,我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加强宣传。利用大屏幕滚动推普周宣传口号,创设宣传的氛围。利用早上集会时间专门对全体师生进行推普周宣传讲话,向全校师生发出 推普周 活动倡议,介绍推广普通话和使用规范字的意义,布置落实推普周活动安排。发挥各级部的作用,开展相应活动,深入进行推普宣传工作。

二.聘请学生建立推普联络小组,每班选派一名普通话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联络员,召开联络会议,监督检查全校师生用语用字的规范情况,并做好书面记录,督促老师、同学使用普通话,规范教学语言,培养学生养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

三.级部活动丰富多彩。

  二年级级部:

  内容:代表全校师生发出推普周活动倡议。

  负责人:二年级班主任。

  形式:撰写推普周活动倡议书。转发到学校网站。

  完成时间:20xx.9.13

  三年级级部:

  内容:征集宣传周口号。负责人:三年级班主任。

  形式:家长、学生全员参与自创宣传口语。由班级汇总,注明自创家长或学生姓名。

  评选最佳宣传口号。(本周家长和孩子一起创作一个,写在记作业本上,周一带来)

  完成时间:20xx.9.16日

  四年级级部:

  内容:组成团队,自查纠正一切错别字、繁体字、异体字以及已废止的不规范简化字。

  形式:图片及活动场景。每班上级至少六张。

  完成时间:20xx.9.17

  五六年级:

  内容:举行 爱的教育 情感日记 征文活动

  内容主要为:爱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形式:上交电子稿及文本稿。5 6年级各班上交6篇。

  9月17日之前上交。要求a4纸打印,正文宋体四号。注明:学校、班级、指导教师。

设计方案 篇3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是依据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而提出的。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德、识、才、学”兼备。在后两者“才、学”的培养上,运用“多思教学”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内容之中,因此,小学习作教学同样要研究如何发展思维的问题。《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现存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着“高耗低效”的弊端,耗时很多,却收效不大。“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的研究就是针对现存的习作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提高习作课堂实效,促使习作素质全面提高。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课题的涵义

  小学习作多思教学,是以思考为中心,以多思为手段,以乐思、善思、最终学好习作为目标的教学。“思”即思考,以“思”来贯穿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以“思”来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以“思”来发展思维,尤其要开发学生在习作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以“思”为中心线串联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诸多训练要素,以“思”为习作训练的突破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习作能力。

  1.研究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思维因素。本实验研究习作教学中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法、何种教学手段开展“多思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周围事物、观察周围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在课堂上,如何激活学生的习作思维,以“要思、乐思、善思”来促使学生“要写、乐写、善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包括自改习作的能力)。

  2.研究思维领域的理论知识。以习作教学为主要载体,研究通过实施“习作多思教学”培养学生在习作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使学生既得“鱼”,又得“渔”,掌握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受益终身。研究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来学习习作,提高习作水平。

  3.研究多思教学模式。本课题要在研究各种教学因素和变量的基础上,对重要因素和变量进行优化组合,建立科学的习作多思教学模式。

  (三)实验目标

  1.研究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初步形成小学习作中多思教学的理论和相关的、有效的、有特点的教学方法。

  2.教育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实验学生的习作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尤其在思维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具体指标如下:

  ⑴通过实验,转变学生“怕写作文”的观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周边事物的兴趣,带着“思”字观察事物,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重点)

  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说话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⑷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由观察、积累材料后,以一定的思维能力构思计划,包括选题、选材,并做到有条理、有层次、有中心地加以表述。

  ⑸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习作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并由习作教学迁移至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及其他学科,乃至学生的生活各方面,使其终身受用。

  ⑹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习作的自改能力,培养学生习作时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使学生在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上各方面的素质更为扎实、稳固。

  ⑺通过实验,不断优化习作教学,注重运用“多思”教学,使学生更善于学习,更具有创新意识,更热爱习作,乐于写作。

  三、实验对象:

  自然状态下,在不打乱班级编制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随机把三年级一个班级分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

四.课题研究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对习作能力进行分解,“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研究中的思维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项能力,在实验中,还需穿插其它各项习作能力的培养,将“多思”纳入整个习作教学的体系中,而不是单打一地进行。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突出“习作多思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其它各项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习作综合素质的提高。

  2.合作性原则

  实验中,建立新型、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因材施教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大面积提高,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实行优势诱导,鼓励学生冒尖,加强对落后学生的督促,分层次、分步骤提高要求。总之,要兼顾两头,抓好全面提高。

  4.实践性原则

  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实践中提高。

  5.自主性原则

  要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出表现自己的机会。

  6.长效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要着眼于长远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而不是浮于表面,或只图课堂上的一时热闹。

  五.研究的方法:

  综合运用对比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思辩和实证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六.研究步骤:

  1、申报课题、制定课题方案,学习课题精神和内容。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做好实验前后的检测工作,资料积累工作,分阶段进行实验分析与总结。

  3、对实验研究的资料、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的总报告及论文,进行结题。

  参考文献: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贺玲:《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

  杨 琦:《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河北教育学报

  崔 峦:《小学语文教学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月版

  汪 潮:《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 杭州大学出版文社 1999年6月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