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精准扶贫的工作总结(2)

时间:2021-08-31

  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扶贫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

  (一)大力发展扶贫特色产业。以“柑橘、榨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等七大特色产业链为重点,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向贫困地区、贫困户延伸。20xx年全市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5432个,在重点区县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22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968.28亿元,增长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xx49元。全市发展蔬菜1xx0.59万亩1875.xx万吨、柑橘产量280万吨、牛出栏70.44万头、生猪出栏2047.81万头、羊出栏300.67万头、家禽出栏2.49亿只、中药材产量47.2万吨、茶叶产量3.4万吨、调味品产量106万吨、生态渔业产量50.8万吨。

  (二)加大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农业项目资金聚焦扶贫,重点向贫困区县倾斜,市级支农资金65%以上支持贫困区县。据统计,全年市级以上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5.4亿元,较上年增长xx.2%。投入现代特色效益农业资金4.4亿元,推动七大特色产业链向贫困地区延伸,增量部分用于贫困区县比重达77%,扶持范围放宽到贫困区县所有扶贫产业。支持贫困区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由区县根据本地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自主确定扶持的产业和项目。

  (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将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扩大到所有贫困区县,每个区县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用于改革,连续实施5年。全市已开展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的农业项目有xx31个,涉及财政补助资金8.29亿元,流转土地28万亩,已量化资金6.79亿元;持股集体经济组织1xx9个,持股资金1.22亿元;持股集体经济组织成员xx.55万户,持股金额2.63亿元(其中贫困户1.63万户,持股金额5975万元)。部分项目已兑现分红648万元,流转土地亩均分红200元以上。

  四、积极探索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引导金融服务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

  金融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活水之源。我们将金融扶贫作为推动“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的强大动力,立足于为贫困群众量身提供特惠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从“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两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取得新进展,超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全市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规模达到2.3亿元,在18个贫困区县实现了全覆盖,全年新增发放扶贫小额贷款xx亿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40%,直接帮助3.7万余户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各区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涌现出一批“符合政策、接地气、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彭水县与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签订金融扶贫战略合作协议,以政府为主导,降低银行成本和风险,开发了“金穗惠农”专属信贷产品,全年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亿余元;酉阳县针对贫困户信用基础薄弱探索了“借款启动、奖补巩固、贷款提升”新机制;巫溪县探索“产融结合”促发展。将金融资金与光伏、构树、生猪3类扶贫主导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发展;开州区、武隆县创新农村资金互助模式,将互助中心设在贫困乡镇、贫困村,采取会员制、封闭式的运转方式为贫困户提供周转资金;石柱县建立金融扶贫利益衔接模式,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每5万元贷款带动1个贫困户,贷款总额10%用于贫困户就业务工、原材料收购、固定分红等;丰都县推出“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四位一体联动模式,较好平衡了政府、银行、企业和贫困户的利益及风险;梁平县组建全市首家村级扶贫担保公司,通过扶贫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参与、村级注资补充的三方合作,为扶贫产业提供融资担保贷款。

  (二)开展农村住房保险试点,为防止贫困群众因灾致贫返贫提供了经验做法。安排548万元扶贫资金为试点区县83万贫困人口购买农村住房保险,全年1xx7户受灾贫困户及时获得保险赔偿383.44万元,赔付率达到70%,有力发挥了商业保险在开展救灾救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保险保障内容基本涵盖农村住房可能发生损坏或倒塌的主要风险,赔付额针对农村住房建筑材料不同,采取差异化赔付限额标准,最高可达到6万元。我们出台了《建卡贫困户农村住房保险赔付标准》和《整间房屋损毁认定标准》,会同保险公司研究制定了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增强工作队伍力量,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实现3分钟受理、24小时内抵达受灾现场、72小时内确定赔付额度、xx个工作日内赔付款拨付到位。同时,对特别紧急的情况,提供就地报案、就地查勘定损、就地支付赔款的即时保险服务。

  (三)信贷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重点突出精准扶贫带动作用。一是下达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xx00万元,补助项目37个,撬动扶贫贷款资金4.6亿元,带动5243户贫困户发展生产。二是协调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向贫困地区村镇银行发放扶贫再贷款4.1亿元支持扶贫企业发展生产,直接带动贫困户1.1万余户。三是出台《关于做好金融扶贫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目前,已成功创建54个市级金融扶贫示范点,贷款余额合计6亿余元,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产业发展带动、股份分红、信贷支持等方式带动贫困户1万余户。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20xx年,我市将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基本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将成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为此,我们将始终瞄准一个目标,坚持两条主线、发展三大产业、培育四类主体。即:紧紧围绕“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这一目标,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机制为主线,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乡村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三大产业,积极培育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大户)、农民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等四类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完善贫困户巩固脱贫成果持续不断发展产业的长效机制。

  一是深化产业扶贫行动。加大特色效益农业资金投入力度,推动七大特色产业链向贫困地区延伸覆盖,让扶贫对象分享更多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扶持建设一批扶贫对象参与度高、带动性强的特色优势农业基地。

  二是提升乡村旅游扶贫实效。加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片、示范村、示范户创建力度,完善乡村旅游扶贫与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特色效益农业培育、新农村建设等融合发展机制。深化开展赶年体验、踏青赏花、民俗民风等乡村旅游休闲体验活动。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资本入股、发展农家乐、务工、销售农副产品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发展。

  三是加大电商扶贫力度。加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和村级电商扶贫站点建设,实现全市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乡镇和行政村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全覆盖。大力培育网上村庄电商扶贫,注重农产品上行,促进商品流通,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拓宽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和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渠道着力。

  四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区县探索利益联结新机制,强化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总结推广入股分红、订单种养、村企共建、托管代养、联户带动等有效模式。研究出台资产收益扶贫指导意见,推进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农业设施权属改革试点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推动贫困村、贫困户获得稳定资产性收益。选择一批水电、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实施资产收益扶贫试点。

  五是全面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在18个贫困区县全面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不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扶贫部门+驻村工作队+银行+保险+担保+贫困户”六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提高贫困群众扶贫小额信贷获贷率,力争全年向贫困户新增发放贷款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