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工作总结(3)

时间:2021-08-31

教师的工作总结 篇5

  [教师现状]

  我校现有在职教师81人,其中35岁以下教师51人,占60%,35至50周岁20人,占 29%,工作不满5年的教师9人。教师队伍年龄相对比较年轻。教师们的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强,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工作能力也都比较强,学校现有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区名师3人,骨干教师2人。其中学历情况:研究生1人,本科41人,大专34人,中师、中专5人,达标率100%。

  根据桥东区《教师素质提升三年规划实施细则》,我校针对自己学校的情况,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开展工作,现总结如下:

 [主要措施]

  一、鼓励学历进修,丰厚知识底蕴。

  我校一直鼓励教师不断进行学习,学历进修,学校鼓励取得大专文凭的教师继续进修本科,鼓励跨学科的双学历进修,通过学历进修来丰厚自身知识底蕴。

二、深入课堂听课,狠抓教学研讨。

  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关键是要把老师工作的兴奋点聚集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堂研究,所以我们一直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深入课堂听课,我们听课的基本程序为:听课——随堂检测——课后研讨——检查教案、作业、反思。我们在每堂课的研讨交流中,都努力和老师达成共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的基本听课研讨方式为:

  1、一对一听课。

  我校一直坚持教学领导四分包,即分包年级、分包学科、分包教研组、分

  包青年教师。每位教学领导都分包了年级,对于自己所承包年级的教师,尤其是参加工作未满2年的青年教师,我们更是进行了跟踪听课。有针对性的听课活动的经常化、随堂化,使课堂更开放、更有效,平时我们更加侧重一对一的跟踪指导,听课评课。

  2、教研组磨课。

  我们还尽量协调好工作,安排进行年级组、教研组互相听课学习,取长补短,教研组经常开展的教研活动还是以磨课为主,形式多样:“同课异构”、“课讲结合”、“课堂点击”等教研方式,确定课堂教学研讨课的探究主题,以课例为载体进行互动交流,力求一课多得。

  3、重点加强教研组的建设。

  相对来说,我校的教研组教研力量还比较薄弱,近年来,我们下大力量增强校本教研的执行力。引导教研组认真落实教研职能,加强校本教研,建立教研例会制度,经常性的组织开展教研交流。努力使教研组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发展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明确教研组长职责,制定教研组工作考评方案,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的研究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探索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参与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实践。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所学校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科研,能提高理论修养,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的品位。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自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所以我们抓住课题,走专业研究之路,大体思路为:

  1、立教育教学科研意识,组织好教师围绕新课程实施,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2、导教师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升教师自主研究的意识。

  3、实践中学会做课题,在课题中不断实践,提高教师教科研的能力,提高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具体对老师们提出课题研究的要求:

  1、课题要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

  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如有的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这个现象,就可以当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举手发言?”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思考:仅仅是他的智力问题吗?仅仅是她的个性问题吗?有没有心理因素地影响等等。如果我们以科研的眼光去和学生交谈,去调查一下,作一些个案分析,就会发现学生上课不举手发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反思:小孩的天生求知欲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满脑子的问号。但他们为什么在课堂上不想问?在课堂上为什么选择沉默?这就是问题。于是,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课题:“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

  2、进行理论准备。收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的资料;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熟悉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

  3、我们的课题以年级段和教研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4、做好方案。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

  (1)课题名称 (2)问题的提出 (3)研究的依据和研究假设(4)研究

  的内容 (5)研究的方法 (6)研究对象(7)研究步骤 (8)研究保障 (9)成果预测(10)课题成员分工(11)资料附录

  5、实践阶段。有3个要求:

  (1)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进行扎实的实践,不走过场、不玩花哨。

  (2)记录、收集实验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数据等。

  (3)发挥团队作用,群策群力。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努力构建研究共同体。

  6、总结阶段。

  (1)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实验情况,对相关数据做理性分析,做好结题准备。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四、立足校本培训,扎实业务能力。

  校本业务培训是我校的一项教学常规活动,也是针对我校教师教学情况最直接有效的培训形式。之前,教导处组织的校本业务培训有主题系列式培训:高效课堂专题业务培训;有课例研讨是业务培训:观摩特级教师课例、观摩我校教师课例,并在观摩课例后进行相关研讨交流;有教研组集体备课展示;有教师基本功培训……以上培训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学期我们的校本培训思路在立足扎实开展培训的基础上,力争创特色,求高效,初步想法是对教师进行分层培训。由于教师群体的差异性,我们要尽可能考虑教师的不同需要,给教师自主选择培训的机会和内容。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分类要求和培训:青年教师侧重学习教育理论,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其尽快在教学上入门;中年教师侧重组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围绕学科建设建立短、平、快的科研课题,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骨干教师侧重帮助其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反思其教育教学经验,形成特色,发挥示范作用。要分类组织考核和评价,确保每一位教师得到最佳的发展。

五、培育青年教师,促进快速成长。

  我校青年教师约占82%,几年来我校一直在探索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法,也曾制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骨干教师带徒弟等培养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去年下半年,结合我校校情,我们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导处1位副校长和几名主任对全校20余名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进行分包跟踪式指导,每位主任承包4—5名青年教师,进行面对面地指导、交流和帮助。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指导“三课”:

  第一,扎实“日常课”。日常课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教导主任不定期听“推门课”,并当即检查指导教案、反思和作业的批改,对青年教师的日常课进行追踪。

  第二,汇报“展示课”。我们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个月要上一次展示课,邀请教学领导和本教研组全体教师一起听课、评课、交流。

  第三,通过“过关课”。 先是由青年教师本人自主选课、备课、上课,教研组教师听评课,并在组内指导交流;然后做课青年教师重新组织教案,再次上课,组内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并给予较好、过关、努力三个档次的评价,激励青年教师继续努力,评价结果记入教师成长档案。

  2、指导积累:

  积累一:读书笔记。教导处要求青年教师每个月至少阅读一本教学类相关书籍并撰写读书笔记,和分包领导交流。

【【精华】教师的工作总结5篇】相关文章:

1.【精华】教师的工作总结汇编九篇

2.【精华】教师的工作总结四篇

3.【精华】教师的工作总结三篇

4.教师的工作总结

5.最新实习教师的工作总结

6.有关音乐教师的工作总结

7.初中教师的工作总结

8.实习教师的工作总结

9.教师交流任教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