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切实做好2017年工业经济工作计划(2)

时间:2021-08-31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

  1.抓园区攻坚,打造工业经济增长极。一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了325个园区主干道、路网、给排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建园区道路132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388万平方米,建成218万平方米。特别是今年来,一批园区主干道、路网、重点配套设施等相继开工建设,加快了现代工业综合体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搭建融资、物流、电商、政务服务等平台,全方位提升了园区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二是推行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和落实了以“一权两制一司”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改革,各地工业园区被赋予了更多的管理权限和发展活力。三是优化园区规划布局,引导各地园区完成了新一轮规划修编,园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全市园区的建成面积达到109平方公里,规划总面积突破123平方公里。武陵区省级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已经挂牌,新的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的创建工作已全面启动。四是提速创建新型园区步伐,顺应省“135”工程,在全市创建创新创业园区10个,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基地6个。

  2.抓运行调度,助推工业经济稳增长。始终坚持高密度、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业运行调度,确保了工业经济的稳中向好、稳中有升。一是加强日常调度,建立健全了“周调度、旬预测、月点评、季考核”的调度机制,做到“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二是加强重点调度。全力推进“1115”工程,实行特殊发展政策、特殊服务制度、特殊贡献奖励的“三特”政策,向“1115”工程企业派驻了19名特派员,负责办理企业一切涉及政府部门的行政手续,三年来共为企业减免费用2500多万元。坚持市级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和项目制度,建立了亿元项目、“1115”工程重点项目等五大项目调度体系,对新上工业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均建立了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和销号机制。三是加强目标调度。抓通报考核。把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年底结硬帐。抓任务分解。每月召开一次工业经济调度会,将全年的任务指标逐项分解到具体的时间节点,分解到每个区县市、每个工业园区和各个骨干企业。抓现场调度,定期召开流动现场会,市级领导带队督促各地加快完成目标任务。

  3.抓产业升级,力促工业结构大转型。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提出了重点发展烟草、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等六大产业集群,打造“一廊两城三基地”(即:装备制造工业走廊;烟草工业城、纺织印染服装城;食品及生物医药基地、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政策激励、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今年元至11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21.3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42亿元,同比增长12.9%。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发展规划和调整方案,分期分批取缔和关停达不到产能要求的小企业、小作坊。“十二五”期间,先后淘汰了27家企业的落后生产线,关停了60余家小企业。

  4.抓企业服务,盘活经济存量促发展。一是积极开展政策服务。出台了《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意见》、《鼓励使用消费本地产品的意见》等政策,编印了《涉企收费目录》和《减轻企业负担百问百答》,免费下发到各企业,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小微企业的信心和士气。二是大力争资争项。三年来,向上争取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专项引导资金、中央关闭小企业补助资金、省技术改造补助资金等四类项目325个,争取专项资金2.5亿元;为中小企业申报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改资金项目54个,资金总额突破5000万元。三是着力优化环境服务。先后开展了“惠企政策落实年”、“服务基层月”等活动,形成了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今年来,广泛开展“千名领导干部服务千家企业”活动,目前,全市共派出服务组200多个,参与人员千余人,为企业解决融资、土地、周边环境等各类困难470多个。此外,还大力引导优先消费使用本地产品,先后组织本地名优供需对接会3次。四是着力优化融资服务。大力推动银企对接,近三年促成8家金融机构与185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累计签约项目300多个,签约额度近200亿元。今年还设立了中小企业过桥资金,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五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了30多家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特别是启动了市级中小企业服务大楼建设,集中为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服务。六是着力强化素质提升。每年组织部分优秀企业家赴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长期组织开展湖大总裁班、清华、北大高级工商管理培训班等培训活动。今年,又开展了华青大讲堂走进“百亿园区”系列讲座活动,共培训1500余人。10月,还组织了全市工业园区外出学习考察活动,赴株洲、杭州、上海、南通等地学习先进经验。

  5.抓创新驱动,激活经济增长新生动力。 一是加速“信息网”建设。近年来,我市引进浪潮集团投资30亿元新建了云计算中心,为智慧城市进行顶层设计。投资17亿元建成了以智慧城管、智能交通等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信息网。投入近40亿元建设电信、移动、联通各类通信基站9778个。投资10亿元建成了一批大数据中心、传送网、核心网设施。二是推动“两化”融合。先后启动“登高”计划、“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和示范试点、“数字企业”、“数字园区”创建等活动,引导企业提高工业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化水平。我市现有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1个,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6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20家。三是狠抓品牌创建。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制定了品牌创建中长期规划。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3个,省著名商标161个,湖南名牌5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跻身全省品牌大市行列。四是推动科技创新。近年来,先后组织省内外高等院校的近百名专家教授来常进行技术对接,对外发布了我市企业关键技术需求项目200多个,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成了生物制药、纺织机械、新材料、光机电、稻米深加工等五个产学研合作联盟。五是促进靠大靠强。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促进企业挂大靠强。今年来,组织开展了本地企业与央企深度对接活动,促成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与我市就华南光电安防产业园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该项目已进入选址建厂的实质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