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岗位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1-08-31

成本控制岗位的调研报告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成本控制岗位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实习单位简介

  苏州市相城区元和天韵咖啡厅是xxxx管理有限公司的一个托管门店即迪欧咖啡中翔广场店。该门店于20xx年12月8号试营。主要销售快餐、咖啡、茶水等服务。属于个体工商户,为营业税纳税人。公司有四个部门:后勤、外场、厨部、吧台;后勤人员有门店经理、会计、出纳、采购。后勤人员主要负责门店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货物采购。外场人员主要是对客服务,提供必要的帮助。厨房人员烹制的快餐和吧台人员调制的咖啡茶水共同带来营业收入。

二、岗位工作流程

  门店成本控制岗位日主要工作流程是,早上配合各部门对外购货物的质量、数量、品种、进行验收,根据各部门的领料单填制出库单;中午审核统计各单据应付与已付物料金额,将购货情况在称菜记录本上反映,并将物料价格最近变动情况标记出来。分配各部门成本记录到日早报当中。通过日早报反映门店营业情况、各部门成本率、各种原料成本情况,及时向门店经理与部门主管反映,提出成本管控的措施。

三、门店成本控制现状

  (一)采购制度不严

  1、采购审批制度不健全

  目前迪欧餐饮企业门店基本是由使用部门申请填写采购单,后勤部门见单负责采购。使用部门没有及时将请购单交与财务审核,以便行使监督权。

  2、采购询价报价体系不完善

  门店采购没有对日常消耗的原辅料进行市场价格咨询。对于零星的采购没有坚持货比三家的原则。对于公司统一配送的供货商的物资采购的报价分析反馈工作没有做好。对于价格的控制处于被动状态。

  3、采购验货制度不严谨

  物料主要来自总部工厂和门店对外采购。工厂到货,验货人员到场不全,无人监督入库的实际数量,也没有及时查看货物的生产日期。对外采购,质量与数量各部门没有严格按照采购单执行。验货的疏忽给供货商漏洞提供不新鲜的蔬菜肉类,价格和数量质量把关不严。

  (二)、员工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1、仓储管理不到位

  原料储存不当、成品半成品备料太多造成积压,仓管员没有定期检查物料的生产日期而带来的物料的变质。

  2、制作人员节约意识与专业技能较弱

  制作人员一时疏忽,或温度、时间掌握不当,或份量计算错误,或处理方式失当,造成食物的浪费而增加成本。对于原料的边角料没有合理利用、剩余的食物没有适当加以处理、食物卖出量与厨房出货量没有详细记录,延迟送食物给客人引起退单,都会造成食物的浪费和损耗,影响成本。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1、原料出库的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只适用于入库出库较少的成本核算,只有月末才计算出库物料的单价,平时无法从账上反映出出库物料的实际成本。

  2、未入库材料的成本核算方法不严谨

  未入库材料主要有蔬菜、肉类、水果、冷冻品等。其中厨房的未入库物料占总成本很大比例,这些物料没有通过出库,数量难以控制,购入当天直接一次性计入部门产品成本。当日成本数据失去真实性。

  (四)、内控意识、制度薄弱

  1、人员安排班次不合理

  门店营业时间是08:30—01:00;门店客流高峰期是中午10点至14点,晚上17点至21点;人员分早班、中班、晚班三个班次,每个班次8小时;在目前门店人员配置不足的情况下各部门上中班的各有一个人,高峰期来的时候若只有早班和中班是忙不过来的,所以晚班的人会过来加班。

  2、餐饮部业绩标准不全面

  门店经理制定“营业额”指标作为餐饮业绩评价的标准,员工对于门店的水、店、物料等的使用情况没有太多重视。

四、成本费用管理的影响

  (一)原材料购入制度影响饮食制品的成本大小以及质量的好坏

  1、物料数量没有得到控制

  有时采购怕麻烦没有考虑物料库存与餐饮销量,会比采购单上的请购数量多。而在验货时,部门领班未交接好或者没有严格按照采购单,往往强调材料质量而忽视对价格、品种和数量的控制,直接签字确认收货,而会计只知道货物的实际采购数量无法得知是否为部门所需,而且对于一些物料,没有跟踪其实际用途,这样很容易造成浪费。

  2、物料价格失控

  由于季节、区域因素蔬菜、水果的价格一个月内变动会很大,而现在的门店大部分物料是公司找的供货商统一配送的。供货商提前一星期提供下个月的报价单,总是滞后于市场价格。而门店又不积极调查时市场价格,势必会给供货商机会调高原料价格,进而增加成本。对于零星采购,采购人员没有认识到物料的质量的重要性,不懂得货比三家,有时会以高价格买了质量不达标的物料,造成浪费。

  3、物料质量不达标准

  对于工厂的货物,一般不会出现质量、数量上的问题,即使有也可以退货。但是,验货人员不全,不能各尽其职,如果货物太多就会忽视对物料生产日期的重视,再加上物品摆放问题,势必对物料的质量带来威胁;对于供货商的蔬菜、肉类如果验货时没有把好关只注重数量,避免不了的原料的变质、损坏,边角料浪费严重。

  (二)员工成本控制意识和行为影响原料利用率

  1、原料变质、丢失

  对于成品、半成品若是备料太多,又没有严格执行时间卡制度,势必会造成时间长,餐饮的变质。直接降低原料的利用率,对餐饮成本构成威胁。

  2、可控成本费用增加

  制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弱,餐饮变味、变样。这将导致客诉。一般处理方法是表达歉意加上回锅改造、折扣优惠,严重的重新做一份还要附送餐饮。报单出错则会重复做餐、漏做餐。边角料的不合理利用等这些可以人为控制的成本增加。

  (三)成本的核算方法影响成本控制的及时性与真实性

  1、成本核算不及时性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对于平时出库的成本无法得之,成本费用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在物价变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按加权平均单价计算的期末存货价值与现行成本有较大的差异。

  2、成本核算不真实性

  如果是在一个会计期间的,这样的核算方法不会对当月的成本影响太大。但是,如果部门主管一时疏忽或者是月底严重缺料,而在计算月成本当天购入大量半成品制作的原料将会导致成本计算不合理、不真实。

  (四)成本控制不全面带来反作用

  1、人工成本增加

  人员安排不当,使得加班工资金额较大。薪资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加班工资按平时、假日、法定假日分别为正常工资的1。5、2、3倍工资。所以每月会有4000—5000元的额外加班费支出。

  2、餐饮权责不对称

  我们知道,“收入—费用=利润”这是一个会计方程式,忽视了对费用的控制。给员工一个误区:费用的管控与基层员工没有关系。但是事实上,餐饮部是一个既创造收入又发生成本的相对独立的业务部门,如果不视为利润中心管理,就不能能更有效地激发餐饮部控制成本的内在源动力,达到成本投入小、经济利益大的经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