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2)

时间:2021-08-31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2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为做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3月19日至28日,常委会副主任蓝秀珍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深入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等地的各类民族学校,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民族教育工作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重视民族教育,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改善条件,努力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民族教育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民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政府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积极推进“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夯实民族基础教育。通过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目前,宁德师院开设了民族预科班;独立设置民族中学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独立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民族学校1所;民族小学45所,其中民族完小20所;福鼎一中、古田一中还设立了民族班。少数民族学生就读全市各类学校人数26794人,其中师院民族生64人(含预科班46人)、高中3388人、职专1413人、初中5140人、小学11822人、幼儿园4967人。

  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教育政策。一是落实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有关部门把民族乡村的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增加专项补助资金,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民族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二是实行民族生中考加分照顾政策。教育部门落实民族学生中考加分政策,报考民族中学或普通中学民族班的加45分;城区城关所在地的考生报考其他普通中学的加9分,其余的考生加23分。三是民族贫困生得到有效资助。去年市民宗局安排经费10万元、向上级争取帮助12.7万元、发动企业家捐助44.8万元(共计67.5万元),资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师院民族预科班设立助学金,有9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少数民族初、高中生每人每月分别为60元、100元的生活补助标准在全市得到落实。

  (二)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优先安排重点建设项目资金。一是采取倾斜政策。从国家、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资金中优先划拨,用于安排民族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2009年—2011年我市民族学校累计获得校安工程补助资金3226万元。二是支持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市大部分民族中小学近年来都顺利通过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市政府对市民族中学先后投入13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争创省一级达标学校验收工作。三是推动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市、县(市、区)政府把完善民族中小学基础设施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推进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在经费上给予重点保证。

  多渠道筹措经费支持办学。各地民族学校积极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加强民族寄宿制中小学改造建设。福安市近年来多渠道筹集资金1800多万元投入民族学校建设,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福鼎市投入3500多万元建设了一所新民族中学,校园面积近68亩,建筑面积增加2万平方米;佳洋民族乡建成了九年一贯制民族学校。霞浦县近年来共投入460多万元,用于改善民族寄宿制学校的校容校貌;泉州鲤城区、晋江市和石狮市教育局对霞浦县水门、盐田、崇儒三个畲族乡对口帮扶教育资金达240多万元。

  (三)民族教育质量有一定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一是改善民族中小学教师紧缺状况。教育主管部门逐年增派选调汉族骨干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任教,同时以对口支援协作等方式,促进民族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二是有计划地加强教师培训。教师进修学院(校)按计划举办脱产、半脱产、长短结合等方式的教师进修班,帮助民族学校教师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三是民族学校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照顾。福安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民族乡村教师评先、职称评聘等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激发了教师教学积极性。

  素质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一是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随着我市基本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巩固提高,少数民族学龄儿童的普及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教育也有一定发展。二是课改实验工作全面推行。民族学校坚持以课改为中心,善于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一是开设畲族文化校本课程。大部分民族学校编写并开设了畲族文化校本课程,把畲族文化传统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二是培育校园民族文化。各地民族学校结合实际,设立畲族文化走廊、民族文化墙栏、畲族文化展示中心等,培育具有特色的校园民族文化。三是努力弘扬民族文化。民族中小学能够立足实际,挖掘畲族文化编排民族文艺节目,训练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国家、省和市的各项民族文化体育活动,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存在问题

  我市民族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宣传不够,认识不高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宣传不够广泛深入,未形成重视民族教育的社会氛围。一是对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到位,没有把重视和关心民族教育工作放在提高少数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二是对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解决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机制措施不够得力。三是对义务教育法普及程度不够,一些家长对普九工作缺乏认识,有的还存在抵触情绪,导致动员适龄儿童入学和辍学学生返校存在一定困难。

  (二)投入不足,基础薄弱

  目前,民族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是投入不足,改善民族中小学办学条件任务艰巨。宁德市民族中学今年创建省一级达标校资金缺口2000多万元,霞浦县民中狭小的土质操场,蕉城区民中无运动区,金涵畲族乡琼堂小学网络室无一台电脑,全市民族中学普遍存在校园面积偏小、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严重影响学校达标建设。二是交通问题造成学生上学难。随着部分群众的搬迁和政府造福工程的实施及自然减员,教育部门拆点并校,使民族村教学点减少,没有村际班车,给居住偏远村落的孩子上学带来交通困难和安全隐患。三是民族中小学教育公用经费不足。我市中小学实行统一的公用经费标准,按招生人数,中学每人每年750元,小学每人每年550元,民族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的水电费、民族文化传承等都需经费开支,按照统一的标准拨付教育公用经费,造成学校配套设施不足及民族文化、体育活动难以开展等困难和问题。

  (三)师资不强,队伍老化

  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教育主管部门一直沿用市编办规定的城镇19.5:1和农村13.5:1的生师比配置教师,但寄宿制学校生管教师、医务人员、食堂职工没有核定匡算在内,加重了寄宿制民族学校压力与负担。二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民族学校条件待遇较差,使一些具有教学方法、经验和能力的教师往城镇其他中小学调动,一些民小缺乏英语、音乐等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科开设不全,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出现“家长不放心、学生不用心、现任老师无信心”的现象。三是教师队伍年龄老化。民族学校多数在乡村,导致年轻教师不愿去民族学校,教师队伍老龄化偏重。如金涵乡琼堂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达47.8岁。

  (四)氛围不浓,传承有限

  散居的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学生家长对畲语畲歌等民族文化传承重视不够,不坚持运用畲语,多数学校也没有运用双语教学,双重因素造成畲语运用进一步弱化。民族学校传承本民族文化限于经费和师资力量,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授课为数不多;有的组织次数不多的畲村采风探访,因学生不会畲语,造成语言交流不畅。民族学校传播弘扬少数民族文化途径有限、渠道不宽,仅停留在畲族文化墙、展示中心、走廊等外观层面上。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学习宣传民族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政策,切实提高对民族教育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民族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二是营造氛围、形成共识。要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民族教育,拓展对口援助乡村民族学校的渠道,加大帮扶力度,使民族教育能得到均衡发展、优先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民族人才。

  (二)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要进一步重视民族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民族中小学基础建设。一是尽快改善民族寄宿制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要继续给予民族寄宿制学校在教学楼、语音室、计算机室、实验室等专项经费补助。二是追加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解决民族教育工作中经费不足问题和适当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助学金补助标准。三是采取措施,提高从事民族教育教师待遇,在评优、职称评聘工作中对民族中小学教师在总名额中划出一定比例给予照顾。

  (三)加强管理,提升教育质量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一是把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二是要加强教育督导,推行校长竞争上岗和教师公开招聘,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三是要积极主动争取各级党政领导与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建议意见,用足用活各项民族优惠政策,不断增强民族教育的生机活力。四是要治理教学环境,规范办学条件行为,根治乱收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四)加强传承,办好特色教育

  要突出民族教育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族教育发展的路子。一是加大全市民族中小学校双语(普通话、畲族语言)师资培训和民族教师的招聘,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畲族文化,组织力量编译全市统一的畲族文化传承的中小学校本教材,纳入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时,让学生系统接受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三是创新传承民族文化方法,既要坚持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课堂举办民族文化专题讲座,也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少数民族运动会等活动,拓宽民族文化传播途径。

  (五)加强领导,推进改革创新

  要按照习近平提出的“加大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要求,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工作,努力营造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一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及学校要细化责任,加强市、县(市、区)、学校“三级”管理,做到管理有机制、发展有规划、工作有检查、分工有细化、责任有落实。建议宁德市和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市、区)参考福安市政府的做法,在教育局增设“民族教育”机构,配备人员,落实责任。二是创新机制体制,制定出台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解决教师队伍老龄化、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三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科学研究、对口援助等各方面的工作,努力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1.学校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2.基层团委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3.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4.小城镇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5.有关农村集镇防洪现状调研报告

6.有关农村低保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7.企业文化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8.关于乡村振兴现状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