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调查报告

时间:2021-08-31

最新元宵节调查报告

  想要知道一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通常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最后将结果反映在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要怎么写才逻辑紧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元宵节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元宵节调查报告1

  了解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元宵节的来历,文化内涵,民俗活动,节日食品制作以及民俗活动带来的不便。

元宵节我们到底要干些什么呢?

下面我门就来调查一下,调查内容包括

  (1)元宵节来历,习俗,各地特色。

  (2)文化内涵,民俗活动,节日食品制作。

  (3)民俗活动带来的不便。

调查方法

  (1)网络调查。

  (2)问卷调查。

  (3)实地考查。

  (4)询问有关人员。

调查过程

  (1)网上搜索有关资料。

  (2)在100人中进行抽样调查。

  (3)在正月十五当天去灯会实地考察。

  (4)询问老师等有关人员。

三、正文

节日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元宵节定为参佛的吉日良辰。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节日习俗

  汉族张灯结彩。

  猜灯谜。

  耍龙灯。

  踩高跷。

  吃元宵。

  划旱船。

  送孩儿灯。

元宵夜放烟花,两个小时里空气质量急转直下

  3月5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19时前,全市有“气质”数据的15个县市区全部在优或良等级。经过两个多小时燃放烟花、鞭炮,我市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急速下滑。

  5日19时,我市除经济区因设备故障数据缺失外,5个县市区AQI指数为优,10个县区为良。可伴随当晚市民不断燃放鞭炮、烟花。22时,市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除峡山区、滨海区、诸城市和昌乐县空气质量为良外,其它县市区皆为污染状态,寒亭区和青州市甚至为重度污染。城区12个监测点位空气质量指数AQI最近1小时均值,有三个监测点为重度污染,4个监测点位为中度污染,其它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都变成了PM2.5。

潍坊市民风筝广场庆元宵 燃放孔明灯不慎引火

  潍坊3月6日讯(记者 陈诚)昨日是传统节日元宵节,许多市民聚集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燃放起了孔明灯。但在昨晚上八时左右从空中掉落的孔明灯却引起了我市风筝广场绿化带起火,火势不小,闻讯后,消防队员及时赶到,进行了长达二十分钟的工作才将火势控制并逐步熄灭。 有不少地方也举行灯会,放孔明灯。不过,人们放孔明灯过多容易着火。放烟花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元宵节调查报告2

  民俗是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一定的族团和群体在长时间的生活实践进程中构成的共同的行为模式和思惟模式。风俗之端,始于致微,博之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及其互成举国之人习以为然。

  民俗就是在这类社会群体场合相互模仿唱和,一代承一代接续的进程中构成的。虽然说民俗是一定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历史条件、一定心理状态的产物,然而因各自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条件、思想形态,又会构成不同的民俗。即便在同一文化区内,如客家文化区内,也会构成不同的民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客家山歌早就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精华;客家围龙屋也被赞为客家独占的伟大建筑。然而客家文化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风俗。客家上灯风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情势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

一、 客家上灯 风俗

  1.客家上灯 简介

  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升灯,是客家民间风俗。每一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求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圆、祝愿。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素以兴宁为最盛,其礼节也更繁,而且已有所演化,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热灯。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屋全村庆贺之气氛。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缘由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必须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老屋,又称祖祠,是上灯活动的场所。老屋即祠堂,当今的客家各族的老屋都是依照古代祖宗居住的原始的方位修缮过的。老屋的设计很简单,呈长方形,基本上是有一扇大门,从大门进是一个15平方米左右的厅堂,俗称下堂,从下堂进往是一个天井,天井的两边是过道,通往下一个厅堂,这个厅堂称作上堂。上堂正面的墙壁的中间开设了一个壁橱,祖宗的牌位就摆放在这里。壁橱下面还有一个小口,供奉的是土地神。一般上堂比下堂高,以显示上堂的重要性。

  2. 客家上灯风俗缘由

  客家,顾名思义,即是旅居他乡的意思。客家人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是具有明显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移民群体。

  据记载,客家人自秦朝以来,有六次南迁的进程: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份中原居民辗转迁进闽粤赣边区。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粤北一带的客家人都分别从这六次南迁而来。如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进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自赵佗建制以来,龙川分别容纳了六次南迁的客家人。

  特定的社会通过自己的文化生产出特定的需要(法兰克福学派),并且同时设计满足需要的常规途径。上灯是为了满足客家族团的特定需要产生的。

  首先,从客家人六次南迁的时间来看,都发生在战乱时期。客家人为避烽火或自然灾难而南迁。烽火、自然灾难在古代经常会夺走无数人的性命,还有可能使整个族群灭尽。客家人阔别故土,客居他乡。因此客家人的先人们最担心本族人丁不旺,族姓消失,不能永久流衍,宗族血液不能长流。

  其次,无情的烽火、没法猜测的自然灾难,个人是没法克服的,需要一个团结的集体共同奋战。客家人希看全族人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自然灾难与战争。客居他乡,更需要宗族团结,克服新环境下碰到的新的窘境。

  再次,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移民群体这一特殊群体,客家又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以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和对先人的眷恋。

  最后,客家人性情仁慈、质朴,老实、敦厚。客家先人教育后代要念祖恩,不忘祖宗,爱国爱乡;讲礼节,重伦理,好学问,尚教育,敦亲族,敬先人,隆师道;团结奋进,自食其力,艰苦创业。

  灯是客家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希看、光明的意味。灯灯相续意味种族繁衍的绵绵不尽。因此,为了让后代不忘记自己的先人;为了本族的团结,共同抵抗窘境;为了让先人得到安慰宗族血液并未消失;和客家人从小构成的念祖恩,尊祖的优秀品德,借灯来庆祝添丁的祭祖、慰祖活动也因此而诞生了。每一年,将族里添丁的情况通过上灯的情势上报给先人,让先人得到安慰。最重要的是,同一宗族的人有机会每一年聚到一起促进了团结,构成了一种以老屋为中心的凝聚气力,同时还可以保存客家人独有的传统文化。

  上灯的风俗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已无从稽考,大约是随着客家人南迁逐步构成的一种民俗。上灯的流传族群很广,因每一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先人,所以每一个姓氏的客家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几个上灯活动。上灯散布的地区也很广,主要集中在粤北地区,如河源,梅州,兴宁等地都有自己的上灯活动,其复兴宁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隆重。

  3. 上灯与元宵节的联系

  上灯多是元宵节的派生物。元宵节自古有之,每一年正月十五举行,自古是全国上下都举行的节日,而赏灯是元宵节的一部份。

  从灯的意蕴上看,元宵节又称灯节,其外表看来,是欣赏花灯的游乐;实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上,它带给人们一种希看添丁,即人丁兴旺。因此,以灯来寄托丁,客家上灯风俗与元宵节的赏灯有相同的内涵。

  从日期上看,元宵节在正月十五,而上灯则在正月十五前后举行。客家人自秦从中原南迁,对元宵节固然熟习。现在的客家人一般不重视元宵节,由于上灯节一样可以赏灯,还可以同族人一起庆祝添丁的喜悦。从灯的制作来看,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与元宵节所制的灯有很大类似的地方,元宵节的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客家上灯所用的灯一样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结合上灯的由来与元宵节灯的意蕴,日期,制作来看,上灯节极可能是客家先人继续了元宵节赏灯的风俗,同时又结合宗族的实际情况,将灯的意蕴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流传至今。因此,上灯多是元宵节的派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