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公园条例》将于10月1日实施

时间:2021-08-31

《西安市公园条例》将于10月1日实施

  新通过的《西安市公园条例》将于10月1日实施,下面是条例的详细内容,欢迎阅读。

  记者从西安市人大获悉,《西安市公园条例》于今年7月29日经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将于10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在公园开展健身、文化娱乐等活动应当在规定的区域进行,21时至次日7时期间,不得使用高音喇叭和产生较大音量的乐器、音响和器材。

  条例规定,公园内应当按照规划要求设置功能配套设施,严格控制设置商业服务设施。公园内的餐厅、茶座、咖啡厅、商亭等配套服务设施应当统一规划,与游客容量相适应,严格控制数量和规模。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公园和依托历史建筑建设的公园,禁止设立会所、夜总会等高档商业设施,违反该规定者,将由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公园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违反本规定者,由公园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按照占用土地面积处以每平米每日20元罚款。因城市建设需要临时使用公园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征得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已建成的公园应当严格控制地下空间开发。确需开发公园地下空间的,应当征得公园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报市政府批准。

  此外,条例还有一些与市民游客息息相关的规定。游客不得在非开放时间进园,不得在公园内放飞孔明灯、燃放烟花爆竹,不得在非指定区域游泳、垂钓、宿营等;不得随地吐痰、便溺,不得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口香糖及其他物品;未经公园管理单位允许,不得放生动物或者种植物,对违反以上规定并拒不改正的,将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不得携带危险品入园,不得在非吸烟区吸烟或者在禁火区使用明火,不得在公园内乞讨,不得擅自散发宣传品、张贴广告、悬挂标语、贩卖物品,不得圈占场地;不得进行算命、占卜等封建迷信活动,对违反以上规定者,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附条例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公园事业健康发展,改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公园,是指具有良好的园林景观和较完善的配套设施,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休闲游憩和防灾避险等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场所,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等。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园的规划、建设、服务和管理。

  法律、法规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及历史文物景区等的管理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四条 本市公园事业的发展应当体现公益性质,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服务、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五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园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公园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公园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六条 市城市管理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园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

  区、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根据市城市管理部门的委托,负责本开发区范围内公园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财政、国土资源、林业、水务、文物、环境保护、市政公用、宗教、工商、公安、价格、交通、质监、体育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公园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 公园管理单位负责公园的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公园由其行政管理部门、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确定管理单位或者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确定管理单位,非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公园由建设单位确定管理单位,并向所在区、县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或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备案。

  市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公园的管理单位及其地址、电话等相关信息。

  第八条 公园实行名录和分类、分级管理。公园名录、类别、等级的确定和调整,由市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提出意见,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 公园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制度,加强行业培训和交流,协助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监督管理,促进公园事业健康发展。

  第十条 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投资、捐赠、资助等方式参与公园的建设和管理。

  接受捐赠、资助的单位,应当将收到的财物登记造册,并向社会公示使用情况。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十一条 市公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组织编制本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纳入城乡规划。

  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和市辖县的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由所在区县公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规划、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当明确规划布局、功能形态、控制原则、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等,涉及已公布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的,应符合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

  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应当通过论证、听证等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专项规划草案公示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第十二条 编制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应当遵循分布均衡、功能完备的原则,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各区、县至少规划建设一个综合公园;

  (二)结合历史人文、自然保护资源以及市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规划建设专类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