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成都重庆考察学习总结报告

时间:2021-08-31

赴成都重庆考察学习总结报告范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反过来认为,“能让所有儿童成为幸福人的教育就是理想的教育”?作为一名坚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为这一理想而孜孜追求,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追求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流派,大如魏书生的“民主、科学教育”,邱学华的尝试教育,小如各地如雨后春笋般的幸福教育,自主教育,兴趣教学法等等,不一而足。也有很多的创新,如乐陵小学的“课程整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的“课堂颠覆”……这些也就形成了我们称之为的“特色”。细细想来这些特色其实都是为实现教育理想而作出的坚守,正是在这种执着的坚守中打造着理想的教育。带着对理想教育的向望与创建特色的期盼,我们一行80余人,于2012年3月15日至23日,在市教科研中心领导的带领下,不远几千里,从黄河之滨来到了长江两岸,来探寻理想教育的真谛,来完善自己的那份教育情结。

  近十天的行程,我们考察了成都的龙江小学,石室小学,重庆的人和街小学,谢家湾小学,南坪小学。五处学校,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但又有着共同的地方,那浓郁的文化环境,老师那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学生那充满自信的笑脸,处处彰显着和谐共进的育人氛围。一连几天,视觉的刺激无时不在冲撞着我的内心,于是每到一处我都在细细地看,静静地听,悄悄地问,默默地想,这是否就是理想中的教育乐园?他们是如何做到这种境界的?当我把所有的材料细细梳理,特别是听了重庆教育评估学院院长龚春燕和人和街小学肖方明校长所做的报告,心中豁然开朗,思路定格在一个关键词上:文化。

  一、文化立校是构建理想教育的'根基。中教服王艺胤老师在参观完谢家湾小学后的总结中提到:一所学校的管理分为强权领导,制度领导与文化领导三个层次。这就一下指出了立校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立校。学校是传承文化,培植文化的地方,这一特殊性也决定了文化立校的必然性。

  文化立校首先体现在办学理念上。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领导和教师办学的理想与信念,是引导学校办学活动的核心价值观。正如肖方明校长所说的:每个学校,就相当于一条船,船上需要有帆,需要有桨。帆是什么?帆是这所学校的价值观。他有没有帆,他的帆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这条船走到哪里。桨是什么?桨是人,教职工。我们学校、组织有没有强大的内动力,关键是先要有帆。咱们来看看这五所学校的办学理念:龙江小学的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石室的办学理念是“尊重育教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活化学习资源,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服务环境。”人和街小学的是“人和为魂,和谐育人”。谢家湾小学“六年影响一生”。南坪小学“责立南坪,任当世界”通过听所在学校的介绍,知道这些办学理念的提出都是立足于各自学校的实际,尊循教育规律,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所提出的。以人和街小学为例,他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自1974年开始至今经历了三十余年四个步骤。第一步:单科单项教学改革(1974─1983年)形成了学科教学特色;第二步:十年整体改革(1984—1993)打破了学科教学界限,形成和发展了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教育的合力;第三步:“和谐、活泼”教学特色(1994-----2003)构建了以优化关系,活跃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发展的“和谐、活泼”教学特色。第四步:构建“人和教育”特色学校(2004---至今)历经三十余年的积淀,总结,提升归纳出了“人和教育”这一理念。

  其次是将办学理念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上,根植到广大师生的心中。转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全体师生员工认同学校的文化系统,使他们自动信奉、维护学校的价值观,形成一种良好的组织氛围,为此要从校园文化建设抓起,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把办学理念,转化到学校物质环境、制度管理之中,贯彻到课程体系的始终,比如校训,教风,学风,以及文化标识,使办学理念真正融入师生思想,落实到行动上,并逐步形成行为习惯。

  二、文化建师是构建理想教育的保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所看到的五处学校的老师,都是精神饱满,看不到一点的浮躁,好像都在享受着教育人生。龙江小学一位老师的话给我记忆最深:他说我可以抛弃荣誉但决不放弃每个学生的成长。由此可见老师的精神境界。细细梳理他们用文化打造教师队伍的做法:一是和谐开放的组织文化:关注价值取向,让老师无论何时何地,不是在意繁琐的事物,而是先叩问价值取向。重视情感体验,在校园生活中,在课堂演绎中教师们都发自内心的体验教育人生的幸福与酣畅。构建创造与分享的学校系统。学校创造一个求真务实,宽厚仁爱善于创造,生态幸福,乐于分享的环境,而非利益熏心,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封闭狭隘的氛围。比如举办“教育人生论坛”“课例研究行动”“开放的对话磁场”等等,通过活动激发老师们的积极状态。人和街小学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人和拜师会”,徒弟为师傅看座、敬茶、鞠躬,使教师们在思想上受到“人和文化”的深刻洗礼。这些活动都极大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和谐共进,不断提升。二是滋养个性化课堂的教研文化。让研究成为了一种习惯。比如龙小每年在放假的第一天即6月28日举行的为期一天的教学节。它在学期初就提出主题,定出策划人,准备整整一个学期,届时邀请全校教师、部分家长、部分学生和专家一起进行探讨。通过课例展示,课堂诊断,课中监测及专家讲评等形式,就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以促进老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就是让课题成为提升老师向专家型老师进步的阶梯。比如谢家湾小学的所有老师都主动申报了子课题的研究,有42名老师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三是共享多元的绩效文化。相较于单纯的物质奖励,精神的滋养对老师的激励显得更长久。他们学校大多采用培训、奖励、了解、尊重、包容和欣赏方式,将个人业绩与团队发展同步评价。用学生的发展权衡教师的成就。如谢家湾小学设立的梅花奖。一系列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氛围、机制、平台,犹如营养丰富的土壤,滋养着老师们健康地、快速地、个性地发展。使老师们在促进自身成长的同时也享受着教育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