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成果展示形式总结报告(2)

时间:2021-08-31

  二.活动背景:两个月的暑期生活过去了,大家在暑假期间一定遇到了许多事情,或喜悦、或忧伤、或难忘、或尴尬,尤其是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同学们,必定感触良多。为此,本班借此团组织生活,让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暑期生活。

  三、活动目的: 1、创造一个平台,分享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让大家从中了解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2、让大家了解一些关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知识和注意事项,为下次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交流会,加强本班同学之间的沟通,加强班级凝聚力。

  四、活动时间XX年9月9日星期四晚

  五、活动流程:

  前期准备:1、由宣传委员和文艺委员制作宣传板、布置会场

  2、由生活委员制作和准备所需道具(卡片、纸条等)、相机。

  3、由团支书和组织委员准备主持人发言稿和所需资料。

  活动过程:1、7:00由学习委员点名并确认所到人数

  2、全体同学唱团歌。之后由团支书宣布活动开始,并作主题发言。(2~3分钟)

  3、第一环节:以“暑期社会实践颁奖典礼”为形式,设有十一人的裁判团,把实践团队分为四组,进行10分钟左右的团队展示,裁判提问后进行分组打分。(40分钟左右)

  4、第二个环节:智力抢答。四个团队分别选一名队员参加,进行抢答,十道题目,根据各个团队队员的抢答得分进行分组加分。(20分钟左右)

  5、第三个环节:进行分数统计,并进行颁奖典礼,团队合照留念、。(15分钟左右)

  7、主持人总结,团组织宣布活动结束。(2~3分钟)

  六、活动总结

  理总结。 活动结束后,由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对活动资料进行整

  篇五:实践成果展示

  实践成果展示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实践研修成果提交做

  如下要求,学科教师及教辅人员请在“实践成果展示 ”栏目中根据所发布的要求提交两篇实践成果。由班级辅导教师进行评阅。

  题目:运用新课程理念尝试去上几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的课,然后把最得意的一节课形成文稿分享出来;撰写要求层次清楚,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学科)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整体的教学设想和具体的教学步骤两大部分内容。教学设想涵盖了教师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重点把握,它渗透着教师对课文的感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以课标为依据,确定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目标,根据不同的课文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如第13课《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有三:

  (1)体会、学习本文写景状物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3)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目标设计好了,然后思考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适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步骤部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导入新课。我们应认真研究教材,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强烈愿望。如第22课《羚羊木雕》可设计“实话实说”的栏目现场,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包括财富、亲情、友情、信心等的人生超市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并说明理由。

  第二层次为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各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灵活采用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如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设计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弄清,(1)“我”是被谁救下的?采用的方式是什么?(2)你如何评价“我”、“爸爸”和“杰利”这三个人?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可以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1)你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作为“我”的同学,“杰利”将怎么办?(3)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取得共鸣,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第三层次为知识的拓展延伸。此部分内容可视课文内容和课堂教学情况灵活设置,重在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第11课《春》可设计这样的练习:(1)写出含有“春”字或描写“春”的诗、词、歌曲、成语、对联、俗语、谚语等。(2)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冬雪”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3)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描绘春的画。

  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及时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鼓励,将新的评价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活动,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可采取以下方式:(1)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学习的自信心。(2)小组评议。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提出优缺点,由小组长总结成简单的文字材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3)教师日常评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我们新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引起注意的一点是,课改并非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要改变的是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要避免认为课改就是老师不能在课堂上讲知识的片面理解,该授受的知识必然要授受,但要有度,不能拔高,不要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化,不要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提倡在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

  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还要避免的一种倾向是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体现学生的活动,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一节课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绘画,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讨论,看似非常活泼热闹,实际上接触教学内容实质

  的东西并不多,缺乏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的探究,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大,这显然是有悖于我们的课改目标的。

  现在我们的许多教案往往停留在“教什么”的层面上,这种教案所欠缺的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包括“教什么”,还应该包括“如何教”,乃至“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设想与计划,是一项预测活动。课堂教学则因为有许多即时性因素的出现而具有“生成性”的特点,这种“生成性”的特点恰恰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教学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教学设计无法预测课堂出现的即时性因素,因而没有必要追求设计与教学接榫。重要的是应该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特点灵活处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一般地说课堂中有如下一些“生成性”情况:

  1.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此时该如何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纠正;

  2.学生在学习中会提出一些他们不懂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

  3.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

  4.教学中由于现场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进行调整;

  5.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收回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