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21-08-31

情感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导语: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情感教育行动研究开题报告,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课题名称:

  《情感教育行动研究》

二、课题第一主持人:

  周杰,女,39岁,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清华大学附中副校长、北京市“十佳师德标兵”,北京市先进德育工作者。

课题第二主持人:

  卢克之,男,56岁,深圳清华实验学校校长助理,教育科研部主任,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全国中小学课程导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成员:路承库、郭云峰、范子庸、何庆成、陈胜虹、高云金、孙茂洲、任祖林、全书艳、万兰芬、黄筱瀛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际上讲,许多教育家、学者,都比较注重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可谓源远流长。从古希腊苏格拉底(Socrates)倡导“产婆术”教学到罗马昆体良(M.R.Quineilianus)的慈父式教学;从捷克的夸美纽斯(J.A.Comenius)主张“能使教师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快乐”的教学到美国的斯宾塞(H.Spencer)提出教学的第一条“快乐原则”,也都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情感对教学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新教学论思想家布鲁纳(J.S.Bruner)认为好奇心、胜任感等远比奖励、竞争更具有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驱动作用。因此在倡导结构主义教学和发现法教学论,提出“动机原则”的同时,也十分强调情感对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以美国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个人对学习的喜爱情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更为明确地指出:“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又强调:“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坚信情感对学生的智慧和全面发展的作用,他大声疾呼:“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应该说明一点,国际上著名的教育家,虽然对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出了一些关于情感教育的思想或原则,但对情感教育都缺乏科学的研究和论证,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正如丹麦心理学家朗格(C.G..Lange,1914)说过的一样:“情感在心理学中居灰姑娘的地位,……如果收集一下有关情感的著作,那将会得到一个多么可怜的书目。”直至1991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教授秉承了20世纪30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的“非智力因素”的概念,首创了“情感智慧”这一术语。比照人们早已熟悉的“智商”(IQ)概念,“情感智慧”这个术语也被称为“情感智商”,简称“情商”(EQ),至今“情商”(EQ)这个术语还是个很新的概念,不象“智商”(IQ)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有丰富的乐学思想,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治学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层次,把充满情感的“乐学”放在治学的最高境界上。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有过不少关于情感教育思想的精辟论断。如北宋的张载、程颢、程颐;宋末元初的吴澄;明朝的王守仁,王心斋;清明之际的王夫子等。近代清末的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陶行知等。现代的教育家吕型伟、陶西平、魏书生、林崇德、顾冷元、陈鹤琴、倪谷音、史慧芳等,都提出了符合情感教育思想的“乐学”和“愉快教育”等现代的新的教育观念。但是,我们认为,关于情感教育的实践模式和理论体系的探索与研究,还不多见。目前国内情感教育研究,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涉及教学中的情感问题,1993年底,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版了《情感教学心理学》第一部专著,该成果获国家教育部第二届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998年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等又编著出版了《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一书,其中第九章专门论述了“情感”问题。2002年卢家楣主编出版了《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比较系统的论证了情感教育的实践、理论、策略、应用等问题。既便如此,卢家楣教授仅从情感教学的理论角度进行了论证与研究,但对情感教育的具体实践,即情感教育的具体操作模式,在一所学校进行情感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在国内仍然少见。

  情感教育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教育部已把情感培养目标列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全国有识之士都在探讨教育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一些科研领域也在探索教育中的情感问题。可以预料,情感教育模式会被越多越多的远见卓识者青睐,情感教育理论研究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情感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优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课题,成为教育创新的必然趋势。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情感教育研究:

  1、实施情感服务,以情待人、以情谋事,提供优质服务;

  2、实施情感管理,体现人文关怀,达到优质管理;

  3、实施情感育人,整合情感与智慧,培育优质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4、促进学校优质教育的发展,实现学校优质教育目标。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情感教育的研究不仅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实施素质教育增加新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情感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实现优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优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3、情感教育的研究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大举措。

  4、情感教育研究对克服“应试教育”种种弊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情感教育研究,是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克服重智商,轻情商的失衡倾向,走出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误区,不断吸取一切有效的教育实践的合理内核,寻找现代的、自身特有的,比较完善或最具育人效果的教育方式。使情感教育成为最普遍、最可行的、科学而有效的教育实践,开创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6、情感教育研究,对培养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能迎接社会和国际竞争与挑战的人才;培养人格完整、情智双馨的人才,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不同寻常意义。

  7、情感教育研究,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开辟了一条全新而有效的途径。

  8、情感教育研究,不仅为学生认知提供了科学的途径,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找准了切入点和根本点,对于优化学校德育工作,提高新世纪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自古以来的中外教育家、名人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但都未形成情感教育理论体系。因此,情感教育研究必然要为情感教育理论的建树,提供翔实可靠的科学实践依据,为丰富现代教育理论增彩加色。

  10、情感教育研究,是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挑战“昨天的我”,充实“今天的我”,更新“明天的我”,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做教育创新的有心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1、情感教育研究,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可泛化到学校各个层面和领域。不仅在教育教学领域,而且在学校管理领域、服务领域都有情感教育的任务。情感教育研究对于“人人受教育,人人教育人”,形成情感教育的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的学校内部切实有效的大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