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格式(2)

时间:2021-08-31

三、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基层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随着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贫困人口切实享受到了实物和资金帮扶的实惠,但也助长了一部分人 “等、靠、要” 的思想,不愿参加致富技能培训,不敢创业发展产业,不想借助帮扶力量自我发展,一味靠政府接济,“扶不富的穷人”这一群体在各贫困村都有相当数量,“扶志”任务十分紧迫。

  二是脱贫人口二次返贫现象不容忽视。经过帮扶和自我努力实现脱贫的人口,由于基础不够牢固,贫困人口脱贫抗风险能力弱,很容易出现因病、因灾、因学、因婚丧嫁娶等导致的再次返贫。

  三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贫困人口中留守老人、肢残智残、重大疾病患者等失能人口居多,脱贫难度较大;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则因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这些人群的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如果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扶贫措施,难以实现脱贫目标。

  四是贫困户贷款渠道不畅。承贷金融机构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发放过程中执行扶贫政策不到位,贫困户贷款被要求提供各种抵押和担保,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贷款困难。

  五是易地扶贫搬迁扶持力度不够。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居住地需要同步整体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没有扶持政策,贫困村中建档立卡户与非建档立卡户之间矛盾突出。目前,**县需要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的农户有541户183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只有95户321人,占搬迁户数和人数的17.6%和17.5%。

  六是精准帮扶的视野不够宽。一些帮扶单位在帮助贫困村发展方面,对路、水、电、房等群众看得见、能见效的硬件建设帮扶力度较大,但对如何发展支撑群众持续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

四、对策建议

  按照我市提出的“到**年底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确保贫困群众2018年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精准扶贫的重点是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要坚持把到村到户到人扶贫措施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把当前脱贫与长远致富统筹起来、把增加即期收入与提高可持续创业就业能力统筹起来、把内生动力激活与外部有效帮扶统筹起来的“四个统筹”,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提升农民持续增收水平。稳定脱贫和加快致富,关键要靠富民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快 “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做大做强特色农牧业,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向上争取扶贫开发项目,集中扶持贫困户发展以日光温室、食用菌棚、肉羊舍饲养殖为主的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着力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增收产业,带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等扶贫新业态,积极探索建立促进扶贫对象可持续稳定增收的门路渠道和长效机制,不断增加贫困户的资产性收益,根治贫困人口的脆弱性返贫问题。

  二是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增强贫困对象的造血功能。要教育培养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充分调动他们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激活自我发展内生动力。要统筹考虑健康、教育、技能等层面的长期治本措施,使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最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脱贫和创业脱贫计划,要着力扶技扶智,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乡村旅游创业、农村电子务商等培训项目,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力争使每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都能掌握一项以上的就业技能。

  三是着力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按照合理布局、协调推进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构建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村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认真谋划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等重点项目,继续实施新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和改造整治,统筹抓好水、路、房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居住环境。认真落实省上《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2013-2018年)》,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移民扶贫搬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参与、金融支持的扶贫开发模式,以产业项目为载体,促进易地扶贫搬迁。

  四是着力提升贫困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完善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扶贫工程,加快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切实织好网、兜住底、促公正。加快实施贫困乡镇农村寄宿制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和贫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抓好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文体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工作,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纳入低保范围,实现政策性脱贫。建立健全覆盖贫困人口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临时救助制度和外出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跟进机制。

  五是着力破解农村发展融资难题。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建立贫困户个人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风险补偿和担保金机制,简化审批程序,确保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实现“8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抵押、无担保、全贴息”的贷款全覆盖,切实解决贫困农户缺资金、贷款难问题。加快推行农村房产权、林权、设施农牧业产权、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土地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健全完善扶贫开发担保融资机制。深化银政合作,强化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贫困乡村延伸服务网点,设立“三农服务终端(便民服务点)”。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丰富和创新金融产品,积极稳妥地扩大涉农信贷产品规模,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题。

  六是着力健全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加强村级班子建设,让战斗堡垒“强”起来,让村“两委”成为引领群众加快发展的主心骨和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