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创建卫生社区工作汇报范文(6)

时间:2021-08-31

三、改革的主要做法

  围绕扎实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举措。

  (一)建立“三会一站”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区域化党建

  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全面推行以“三会一站”即社情民意建言会、社区工作联席会、社区事务评议会和温馨家园服务站为载体的党建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委整合资源、统筹各方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能力。通过召开社情民意建言会,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建言献策,做到下情上达。通过召开社区工作联席会,定期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和辖区单位,以党建带共建,民主决定社区事务。通过召开社区事务评议会,每季度组织社区党员和居民代表,开展民主评议。通过建立温馨家园服务站,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让党员体会到“家”的温暖。为充分发挥新机制的作用,我区在原有的区领导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区委委员社区活动日”制度,明确每位区委委员、候补委员重点联系1个社区,每月的第一个周六为“社区活动日”,做到定期联系、定期座谈、定期走访、定期活动,实现情况在基层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感情在社区融合。同时,广泛开展“党代表社区行”等活动,178名区党代表深入所在选区开展走访调研,通过党代表提案、建议等方式及时收集反馈舆情,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建立资源下沉和资源整合机制,强化民生服务功能

  坚持以民生为导向,推动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向社区下沉。一是下派优秀干部。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通过公推直选、择优委派等途径,先后从区级机关和街道选派近30名区管干部和50名后备干部,全职性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和管理服务站站长。为了让干部“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区委建立直管社区党委书记制度,在组织部设立社区干部科,统一管理和调配社区书记,并规定区管干部选拔任用须有社区工作经历,同时提高社区干部的福利待遇,激发全区干部投身社区改革的积极性。二是下沉财力和物力资源。出台《社区经费管理办法》,健全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在保证街道投入不减少、社区基本经费足额到位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为每个社区再增加20万元管理服务经费,直接下拨到社区使用。同时,严格规范部门工作进社区,明确要求街道和机关部门不得随意给基层社区下达各类工作任务,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区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基建经费,通过建设、购买、租用、置换等方式,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社区平均用房面积由改革前的200多平方米增至目前的500多平方米。三是优化整合社区信息化资源。按照反应快捷、管理精细的要求,建设社区模块化管理平台,提升社区环境管理水平。整合网络资源,实现党建网站、门户网站、社区网站等五网合一,畅通舆情信息渠道。依托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智能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效能。

  (三)建立以“5+x”为核心的居委会组织架构,推动居民自治、促进社会协同、拓展社区服务

  居委会是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我区依法全面完成居委会直选换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居委会组织架构,界定工作内涵,剥离原先承担的大小113项行政事项,调整设置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五个下属委员会,发展老龄工作、青少年工作、民族事务、物业管理等特色下属委员会,形成“5+x”工作格局,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5+x”运行保障机制。明确每50-200户选举一名居民代表,任期与居委会相同;各下属委员会设主任一名、秘书一名、委员若干。主任由居委会成员兼任,秘书由居民代表或社工担任,委员由社工、居民代表、社区单位代表组成,所有成员均由民主推选产生;下属委员会按职责范围建立分片包户、定期上门走访机制,搜集民意、掌握民情,拓展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区财政专门编列居委会办公经费和社区公益金项目,保障居委会及其下属委员会的运转。二是以下属委员会为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出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管理办法》和《公益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成立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培育机构——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建立南京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制定五年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三是依托下属委员会,优化社区服务。引导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企业等投身社区服务,进一步丰富服务形式和内涵。举办全省首届社会工作项目评选,通过项目运作的模式,推广社会工作理念,提高服务的组织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四)建立“三报告一评议”机制,扩大社区群众有序民主参与

  定期召开社区群众代表大会,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和管理服务站站长向群众报告工作,接受群众代表现场评议和打分,强化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的考核导向。一是在评议主体的遴选上发扬民主。改变以往由基层组织通知或指定居民群众参加评议的做法,借助覆盖全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从全体社区居民中分两轮随机抽取群众代表,同时邀请部分社区党代表、居民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充分保证代表的广泛性。二是在评议的内容、程序和结果上体现公开。在报告和评议大会上,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和管理服务站站长对照年度工作目标,围绕履行承诺、为民办实事和经费使用等情况,向社区居民汇报工作,由居民代表现场打分、公开唱票、现场公布结果,保证评议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三是在评议结果的运用上体现民意。将评议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应用于年度 “十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和管理服务站站长”的评选,与委、居、站负责人的年终奖励挂钩等,真正体现“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的考核评价导向。

  (五)定期开展民意调查,建立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工作机制

  为有效搜集民情民意,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和解决民生问题,从2007年开始,我区在各街道开展定期民意调查,2010年向全区所有社区延伸。一是围绕社区群众需求开展民意调查。针对群众关心的小区卫生、治安环境、物业管理等7个方面21个问题,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江苏省民调中心,采用电话随机调查的方式,每季度开展一次民意调查,全面准确了解群众需求。二是强化问题整改督查。对民意调查反映的问题及时梳理分类,区委、区政府每季度召开民生工作交办会,向各街道、社区和有关部门反馈,下发问题菜单,明确整改要求,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三是不断完善民情信息调查反馈工作机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民情信息收集—分析—交办—整改—反馈—督查—考核—再收集的工作流程,让群众意愿得到重视,诉求及时表达,真正参与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切实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少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也得到早发现、早解决。同时,定期民意调查结果也作为街道、部门和社区绩效考核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强化导向,引导广大干部眼光向下、亲民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