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工作汇报范文

时间:2021-08-31

  今天(6月17日)是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5年来,本市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由5年前的54615减少到现在的52448公顷,减少了2167公顷。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首都市民和全国人民一起,积极治理风沙危害,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成效明显。2010年结束的全市第四次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与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相比,本市沙化土地减少了2167公顷。在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时,本市沙化土地中包括中度和轻度沙化土地,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沙化土地全部为轻度,沙化程度有所降低。2004年有2435公顷的中度沙化土地经过5年的治理,有1991公顷转变为轻度沙化土地,有445公顷转变为非沙化土地。

  本次调查和上次相比,林地增加了235公顷,这主要得益于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据统计,2001—2010年,XX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造林营林550.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7万亩,人工造林88.5万亩,飞播造林30.6万亩,封山育林323.7万亩,爆破造林21万亩,我市山区林木绿化率达到71.35%,森林覆盖率达到50.97%,分别比2000年增加14和9.22个百分点。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年涵蓄水量达到5.9亿吨,密云水库水质连续十年保持在二类地表水质标准。随着山区植被覆盖率的提高,XX市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较工程实施前增加1倍,2010年北京全年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累计达到286天,占78.4%,较工程启动时增加了111天,实现了空气质量连续12年持续改善。

  同时,全市大力发展果品、花卉、林木种苗等现代都市型绿色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林下经济,不仅富裕了林农,而且使广大林农更加珍惜生态建设成果。经过几年实践,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林下绿色种植、食用菌、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体系。林下经济十大模式广泛推广,已成为XX市各郊区县促推农民增收创收及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到2010年底,全市累计发展林下经济25万余亩,初步形成了以林下仿野生食用菌、仿野生中草药、林缘玫瑰、林下饲料桑、芳香植物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2010年全市林下经济产值近2亿元,户均收入达1.2万元。效益最好的户,亩均年纯收入达到1.8万余元,户均年增收达2.25万元。2011年,全市仍将本着“立体”、“高效”、以“下”养“上”、以“短”养“长”的原则,继续推进林下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