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市残疾人权益保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我市现有残疾人24.4万多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92%。目前,持证残疾人共有7.8万多人,其中:视力残疾1.4万人、听力残疾1.3万人、言语残疾780人、肢体残疾3.5万人、智力残疾7020人、精神残疾5900人、多重残疾620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关怀下,各级残联组织以改善残疾人民生为重点,以服务残疾人需求为主线,切实保障残疾人生存权、发展权、平等享有和社会参与权,提振了残疾人自我发展信心与能力,有力推进了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残疾人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全市残疾人权益保障整体情况
(一)以政策惠残为立足点,全面强化权益保障体系
1.惠残政策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颁布实施了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关于明确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对市区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给予生活救助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对困难残疾人康复、无障碍和安养服务进家庭的通知》、《常州市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救助实施办法》、《常州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常州市进一步加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意见》等三十多个扶残惠残的政策法规,各级人大、政协加强专项检查和督查,全市残疾人事业基本实现了依法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
2.生活保障不断深化。全面落实低保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灵活就业的困难残疾人社保补贴。“十二五”期间,全市4.5万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累计发放补贴2500多万元;对1.9万名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实施全额低保救助,对1600多名一户多残、依老养残家庭中的残疾人发放生活救助金。今年按照国务院和省“两项补贴”意见要求,正式出台《市政府关于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补贴再次提标。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贫困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964万元。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给予每年600-3000元的助学补贴,累计救助2000多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92万元。建成托养机构72家,受益残疾人2400名。利用商业保险补充机制加强兜底保障,投入780多万元为5.6万残疾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并逐步推广大病补充保险。
3.康复保障不断推进。圆满完成市康复中心提升工程,建成面积近2万平米,集合综合业务办理、康健指导、技能培训、辅具适配等十大服务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实现0-14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覆盖,每年最高救助2.53万元。“十二五”以来,持续开展康复服务进社区到家庭活动,康复知识普及5万余人,配发辅助器具1.1万件;加强精防经费保障,市级每年投入572万元专项用于精防救助,逐步提高二代药占有率,监护重症精神病患者2.27万人。开展“社区光明行”活动,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2.27万例。规范康复机构建设,4家定点机构获省二、三级认证。持续推进残疾人康复项目进医保,38个康复项目全部纳入医保。全市逐步形成由专业指导机构、各类残疾人康复专业机构、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组成的立体化康复服务网络。
4.维权保障不断畅通。搭建诉求平台,今年正式开通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的政策咨询、投诉请求、生活帮扶等服务。健全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作用,“十二五”期间,98个法律援助机构累计受理案件1200余件。完善各级残疾人维权服务中心,明确专人负责信访接待,聘请专职律师、心理咨询师值班,解答残疾人咨询,解决残疾人困难。大力推动无障碍建设,目前,全市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85%以上,市区所有公交车全部安装语音提示或显示屏;市盲人图书馆对社会全面开放;市银行业协会部署开展阳光助残“五个一”活动,各大银行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顺利通过国家无障碍银行验收。共为1600多户残疾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
5.福利保障不断增强。全市各级每年发放慰问金及物品价值600余万元。今年部署实施常州市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更新工作,维护了残疾人权益,减轻了残疾人负担。“十二五”期间,累计为1400多名驾驶机动轮椅车的肢残人发放燃油补贴,1500名智力残疾人配发救援定位仪。密切联系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爱心企业,向4300多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捐赠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电9000余件,为2.5万名市区残疾人办理免费乘车证。政府投资旅游景点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常州大剧院定期为残疾人开放免费专场,常州奥体中心等体育场馆残疾人健身半价优惠。
(二)以社会助残为突破点,全面拓展公共服务体系
1.社会助残有突破。出台《培育扶持常州市助残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常州市助残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助推社会助残组织发展。涌现“中进阳光助残服务中心”、“心愿树爱心工作站”、“同心助残驿站”“常州中进百万光彩基金”、“天爱百万助残基金”等一批助残组织和基金,专项帮扶残疾人;助残志愿队伍不断壮大,总数达31支,志愿者超万人,服务上万次。
2.创业就业有拓展。出台《常州市残疾人自主创业经营场地租金补贴办法》等政策,扶持自主创业。五年来,探索常州特色创业项目,共培育创业基地29个,带动近600名残疾人创业致富;“西艺坊”、“虎头鞋”、“向日葵”成为省级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培育扶贫基地38个,对成效突出扶贫基地予以6-20万一次性建设补助,辐射带动3000户残疾人脱贫。积极开展辅助性就业,“残疾人就业圆梦中心”经验被广泛学习和借鉴。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52场,新增安置残疾人就业6000多人,就业稳定率达76%。持续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对按比例和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予以奖励。
3.教育培训有特色。全市共建特殊教育机构和特教班14个,目前已有1200多名残疾学生通过随班就读等多种形式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形成了“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加强残疾人定向、定岗就业培训工作,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10个,五年来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0期,8000名残疾人受益,全市城镇登记求职残疾人培训率达100%。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动职业能力测评工作,实现精准培训、精准就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动农村残疾人就业脱贫。
4.“互联网+”有发展。探索“互联网+就业”模式,打造我市残疾人手工成果网销平台,展出农产品、手工类、工艺制品和书画作品四大类70个品种,多渠道推广销售,提高残疾人收入;组织残疾人参加中残联“橙就未来”网络助残就业计划,学习网络就业技能,促进就业。探索“互联网+康复”模式,开展残疾人远程居家康复服务,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借助专业化康复服务组织,通过录制康复训练视频、专家远程指导等方式,首批试点为百名残疾人提供个性化远程居家康健指导;开展残疾儿童远程康复教学活动,市康复服务中心与市儿童福利院成功构建互联网教学平台,为全面实现康复机构间教学互动融合进行了新探索。
5.残疾预防有实效。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残疾预防工作意见》及《责任分解方案》,20个相关部门纳入全市防残体系。2014年起,每两年开展残疾人免费健康体检活动,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提升防残与康复精准度。累计为2.5万名初中生进行脊柱侧凸筛查,有效阻止300多例脊柱侧凸患者病情恶化;为0-14岁苯丙酮尿症患儿提供特殊食品补贴,切实防止残疾发生。通过建立防残基地、拍摄防残公益广告、开展防残知识竞赛、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扩大防残宣传影响力,将防残体系健全落到实处。
(三)以优化环境为发力点,全面营造残健互融格局
1.宣传造势引领有力。“十二五”期间,紧扣重点工作及重大活动,主动策划、积极引导,通过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四位一体”宣传渠道,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讲好“残疾人故事”,播出《手语新闻》156期,免费刊登助残公益广告、宣传标语1000余次,推出专栏100篇,媒体发稿2000多篇。开拓舆论宣传新阵地和新形式,全省首开常州残联政务微信、微博,定期推送涉残热点资讯;新设《教你学手语》栏目开播40期,有效普及手语教学。加强残疾人法律法规宣传,每年定期在市区主要场所法制宣传橱窗展示《残疾人保障法》和《江苏省残疾人保障条例》板块。注重涉残舆论引导,提高应对和处理突发舆情的能力,及时跟踪、处置涉残舆情,净化涉残舆论环境。
2.文体活动别开生面。打造“残疾人道德讲堂”和“残疾人幸福广场周周演”品牌,残疾人文化“六进社区”经验在全国推广。参加全国、全省文艺赛事优异成绩,《杨门女将·夜探》获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特等奖并在央视播出,《梅韵飘香》获全国特教学校艺术汇演特等奖。创作的全省首支助残公益歌曲《爱如阳光》广为传唱。残疾人体育蓬勃发展,市残联荣获中残联、国家体育总局2011-2014年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表彰。出色承办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市残疾人运动会;圆满完成江苏省轮椅篮球、聋人篮球、特奥田径集训和参赛任务,伦敦残奥会获一金一银,我市运动员在各种重大赛事获得省级以上金牌100余枚,有力彰显了残疾人顽强拼搏精神。
3.自强精神弘扬彰显。残疾人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涌现出了一批自强模范、致富能手、残奥冠军、特殊艺术人才等优秀代表。有些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些还担任了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天爱儿童康复中心荣获全省唯一国家5A级社会公益组织,其公益创投项目荣获团中央“全国公益创投银奖”和“江苏省2015年公益创投奖”。张旭东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益智园被授予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受到习近平等国家领导接见。“一加爱心社”获得“全国志愿服务阳光团队”称号,王德林被授予全国“最美志愿者”。
(四)以夯实管理为支撑点,全面创新工作推动格局
1.工作机制全面构架。各级党委、政府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涉及残疾人权益的重大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强势推进;各级政府健全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层层实行残疾人工作目标责任管理。全市全面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2.组织体系日臻完善。全面实施“强基育人”工程,扎实开展“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形成以市、辖市区残联为主导,以街道、镇残联为骨干,社区、村残疾人协会为基础的残疾人组织体系。强化专门协会作用,残疾人协会活动精彩纷呈,建立残联领导班子成员和业务处室联系专门协会制度,深化三个“活跃”。
3.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圆满完成全国残疾人基本状况和服务需求调查、残疾人就业失业专项调查工作,今年全面启动残疾人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使我市残疾人工作更具指导性和针对性。“智慧残联”发展迅速,实现与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