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的一封公开信

时间:2021-08-31

  食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和民族的兴旺昌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食品安全的一封公开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关于食品安全的一封公开信

  请问 中国人民何时才能放心的吃?!我们还能吃什么?!

  蔬菜有农药;猪肉、牛肉有瘦肉精且没有不注水的;蛋有苏丹红;米粉有防腐剂;香蕉有催熟剂;西瓜有“色素粉”;馒头、包子里面放了洗衣粉(漂白);油条是“潲水油”炸出来的;大米有毒;奶粉有毒!等等等!最近又频频爆出“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请问我们中国人民什么时候才能放心的吃?我们还能吃什么?

  我认为仅仅靠“道德 建设”无法解决中国人民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采取“铁血的监管手段”和道德建设双管齐下,从源头、销售各个环节严抓、严管,才可能抓好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长期存在的监管不利,食品安全无保障、产品质量无保障,甚至有些监管部门和造假 企业蛇鼠一窝、狼狈为奸的问题,甚至已经动摇了部分人对 国家和 政府的信心,这个矛头要引起重视。比如今年 曝光的“锦湖轮胎”事件,广大人民对“锦湖轮胎”的召回方案和国家质检部门的不作为严重不满,对其产生信任危机!有 网友高呼““锦湖轮胎”纯属“假召回”,国家质检总局严重不作为!”得到广泛认同。

  从食品安全来看,表面上看“卫生监督、农业、工商、质检、食品和药品监督”都可以监管,但实际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谁都监管不好,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了这个问题就一直没有解决,也没引起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始终处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威胁之下。 建议党中央、国务院要把这项关系全国人民 健康的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认真研究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拿出切实有效办法。

  建议成立一个“食品安全监督局”专门来监管人民群众需要食用的东西,整合原“卫生监督、农业、工商、质检、食品和药品监督局”等部门关于“食品监督”权利,监管除药品(含保健食品)外所有食用东西,尤其对人民群众的“一日三餐”的大米、面粉、蔬菜、肉类、蛋类、米粉、油条、包子等在县级以上城市进行每天拉网式检测,一旦发现立即追查。虽然在 世界这种专职的“食品”监查机构可能没有,但中国国情非常特殊、食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成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督局”我个人认为是必要的!

  同时要对“食品安全监督局”的体制、机制问题要认真研究,据《监管部门被批为求多次罚款放任食品企业违规》报道:“从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一些监管部门“在办公室看样品”成为“监管习惯”;“瘦肉精”事件中,曝出“让养猪户自己取样送检”的尴尬,更有甚者,少数监管部门和工作人员将能不能创收作为管与不管的取舍标准,甚至存在执法腐败,监管职责被抛之脑后。毋庸讳言,虽然近几年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但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繁重,经费需求还有很大缺口。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现行体制下,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要依靠上级返还的收费罚款来“解决”,这多少造成了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执法为利”。山东某县质监局一位食品审查员曾多次向记者反映基层监管问题:“现在的财政供养机制不是很顺,收费罚款省局、市局都扣一部分,剩下大约80%是"自己"的,所有人的工资福利就从收费、罚款中出,这样的监管能没漏洞吗?如果说之前曝出的 上海出租车运营是"钓鱼执法",我们现在就变成了"养鱼执法",每天的工作目标就是想着如何完成"创收"任务。”罚款的目的本来是加强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然而,调查发现,在一些基层监管人员那里,罚款竟然“生财有道”。这位食品审查员举例说,执法中即使发现造假也不能罚死,罚太狠了,下年找谁收钱去?本来罚10万元的现在罚1万,企业交了“保护费”,焉有不放之理?这样的怪象下,监管人员快与违规企业成为"利益共同体"了。”如果还是以上这种体制机制还是无法监管,所以该部门体制机制问题要认真研究。

  此外建议国务院、全国人大修改《刑法》加大对提供不合格食品的人的处罚力度!

  请党中央、国务院,请胡主席、温总理高度重视我国人民面临的极其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采取果断的、有效的、持续的措施解决中国人民长期吃不上放心食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