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患者家属写给医生的感谢信(3)

时间:2021-08-31

  细询了病史,知道了担忧,便开始为母亲的右眼滴散瞳药水,以便检查。等待的时间里,他一直和我们说话,老妈也通过倾听和诉说,缓解了一部分紧张情绪。经过检查,张医生说右眼视网膜没有脱落。母亲的心也放下了。手术定于6月25日。

  其实,白内障并不算什么重疾,病患想要沟通的根本也许并不完全为了了解自己的病怎么得的,或者将会怎么治疗,而是为了让自己感受到,医生不止在关注自己的病,更在关注着自己。这远比疾病本身重要。

  语言的魅力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大。曾因为来不及插管上呼吸机,直接拿一块纱布盖在病人嘴上,冒着感染的风险,对一位开放性肺结核病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在2014年面对数百名职工,阐述了他对好医生的理解:医生照顾病人有三件法宝:药物、刀械和语言。语言代表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在疗效中永远超过50%,一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还是这样。

  也许现状并不允许医生们那么做。一上午的门诊可能看几十个号,厕所不能上,水也不敢喝,这又如何去关怀。仅有的那几分钟都用在写病历上了。

  然而幸运的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依旧碰到了一位让我们暖心的医生,在门诊短短几分钟时间内就可以让我母亲给出“这位医生很耐心”的评价。

  那一天回来的路上,母亲一直在唠叨张医生的好。虽然,我们在那时,甚至叫不出他的全名。我和父亲都挺高兴,至少术前这几天,全家都可以安心了。

  或许,对于忙碌的医生们来说,一台白内障手术真的不算什么,甚至可能觉得患者小题大做。的确,恐惧来源于无知,但是,如果没有医生好好解释,患者又该如何从自知到释然呢?  近年来,看多了紧张的医患关系。每每有个小病痛都非常害怕去医院。害怕听到医生似答非答得“嗯”,害怕看到医生似冷非冷的沉默,更加害怕在自己有诸多疑问时,医生那种不屑的表情。

  那一年,父亲严重感冒,陪他看了医生。医生查体后根据经验判断为病毒性感冒,却开了三代头孢。我问他既然没有细菌感染,为什么要用抗生素?他头都不抬一下,问我,是你看病还是我看病?如果自己会看病就不要来医院了。面对这样一句话,软弱的病患就不会再多嘴了。但如果碰到好强的病患,医患矛盾就加剧了。